新闻中心
会议回顾 | “世界体系视野下的早期现代欧亚文学交流互鉴”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9-17        浏览次数:12

2025年8月25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学研究中心与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在维也纳国际酒店贝多芬大厅召开“世界体系视野下的早期现代欧亚文学交流互鉴”研讨会暨第三届18世纪研究论坛。本次研讨会是上海市社联所属学术团体2025年度学术活动合作项目,与国家社科项目重大项目“18世纪欧亚文学交流互鉴研究”(21&ZD278)挂钩,旨在展示本项目的重要成果和不断完善的理论框架,为其在后续阶段将要进行的攻坚和补充工作做好铺垫。会议由项目首席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金雯召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社科院、中山大学等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受邀发言并参与研讨。

会议开幕式由课题子项目参与专家、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冯伟主持。议程第一项,上海市社联负责人卢红青老师进行开幕致辞,表达了对研讨会举行的热烈祝贺。随后,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图片
图片

开幕式后,金雯教授做了题为《“世界体系”视域下长18世纪东西方文学交流互鉴研究:一个初步的总论》的汇报,从问题关切、研究视野等角度介绍了项目的理论框架。金雯教授认为,东学西传史与重审现代性工程如何对话的问题涉及两个难点,首先是必须使用跨学科视角勾勒东方对西方现代转型之影响的多元路径;其次,需要在理论上重新界定何谓文明之间发生的“影响”的问题。

金雯教授在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world-system)理论基础上整合加州学派等批评和阐释,并提出需在多学科视野下重新界定 “现代性” 与 “西方现代性”。金雯教授指出,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提示我们,以文学为代表的话语系统对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具有重要反作用,而应用上述理论框架的核心是结合 “政治经济语境” 与 “思想史语境” 对18世纪中学西传的文学“影响”展开分析。最后,金雯教授以“三点核心”总结了项目的理论方法,并对项目进展进行了说明。

图片

《中国比较文学》主编、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研究员宋炳辉教授认为金雯教授不仅有效借助“世界体系”等理论框架,更清晰地分析了其限度并进行批判性修正,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显著创新。同时,他建议对“殖民地开拓作为随机事件”补充更细致的历史论证,并纳入18世纪后汉学家论述以增强说服力。

图片

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学科带头人、上海比较文学学会会长刘耘华教授首先表达了对金雯教授的研究思路的认同,同时提示应在总体历史场景中进一步明确现代性的核心要件,并特别强调应将基督教相关内容视作欧洲现代性构建的第一要素,由此勾连文学领域的再表现。

图片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系主任林精华教授赞赏了金雯教授国社科重大项目对于重新认识18世纪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认为文学的背景性要素昭示了不可更改的历史,应是文学研究的关键。为此,他提供了补充视角,即制度推动、国家间交流与商业通道的作用。

图片

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葛桂录教授高度评价了该项目的学术价值,建议进一步界定欧洲现代性的核心内涵,回应“18世纪亚洲为何未主动借鉴欧洲”的根本问题,补充中欧关系演变的历史语境,并更意识地融入中国视角与传统思想资源。

图片

《外国文学研究》主编、华中师范大学苏晖教授充分肯定了金雯教授的理论创新性与学术前瞻性,尤其赞赏其打破中西二元对立范式的努力,同时提示在构建框架时应以具体案例为牵引、避免理论拼贴,并深入挖掘欧亚互鉴中“双向循环”的复杂性,同时在研究中补充物质语境、性别与种族等多维视角,以更全面把握欧亚交流的丰富内涵。

图片

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所副所长梁展教授指出,该课题在新世纪以来“中国崛起与文化自觉”的背景下重启现代性反思,致力于解构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性叙事,具有重要的学术现实意义,且本课题项目深入18世纪东西方交流的细节个案,致力于还原被主流叙事遮蔽的历史真实,揭示西方现代性话语的地方性与建构性,对于打破 “西方现代性是普世规律” 的迷思具有突破性潜力。

图片

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谭渊教授充分肯定项目促进跨学科学者交流的价值,并结合德法学术训练背景,对课题的理论路径与核心概念提出反思,强调研究必须回到历史语境以理解互鉴的实态与限度,期待课题融通宏观视野与微观实证,为中国学派建构提供更坚实知识基础。

图片

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话语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帆教授认为金雯教授的课题总论视野宏阔、理论丰厚,同时从概念界定与论证扎实性两方面提出深化建议,并结合自身有关德国文学中中国元素的研究案例,提出了针对性补充和方法论建议。

图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周云龙教授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角度对金雯教授的课题研究予以高度评价,同时建议将政治经济问题纳入更广阔的文化分析之中,并将非西方中心的世界体系(如印度洋贸易体系)纳入现代性生成叙事,以进一步超越欧洲中心的全球文明变迁论。

图片

金雯教授听取专家意见后,一一回应并表示感谢。

下午,金雯教授首先为各子项目负责人讲解了案例分析的撰写要点与规范,随后组织开展项目成果的专题研讨。这些成果均为全新的研究,在此处不便做详细介绍,只能代之以概述。

周云龙教授以《早期现代欧洲的中国知识与形象学方法论:以文艺复兴文学为例》为题,探讨了中国知识在欧洲文艺复兴文学建构中的形象学研究路径。冯伟教授则以英国复辟时期戏剧家赛特尔为例,揭示戏剧中东方所承载的政治讽喻功能。福建师范大学历伟副教授、南京大学卢盛舟副教授、南京邮电大学沈亚男老师分别聚焦约翰生博士《王子出游记》、沃尔内东方游记以及德国博物学家沙米索的《环球航行记》,指出18、19世纪欧洲东方书写的复杂性与悖论性。

图片

周云龙

图片

冯伟

图片

历伟

图片

卢盛舟

图片

沈亚男

工作晚餐后,四川外国语大学丰卫平教授以《〈一千零一夜〉在18-19世纪德国的接受》为题发言,揭示歌德“世界文学”理念中既有突破欧洲中心主义的进步性,也存在权力不对称的局限。西安外国语大学唐洁副教授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冬青教授则分别从维兰德童话集《金尼斯坦》和骚塞史诗《撒拉巴除魔记》出发,指出东方故事中的历史与风俗书写,已融入启蒙与浪漫主义的道德教化与知识生产。

美国福特汉姆大学姜俐娜博士分享了她在18世纪报刊中发现的两首匿名《诗经》译作,并考证译者为语言学家琼斯博士。三位在读博士、硕士也展示了研究成果:南京大学孙伟探讨了伊丽莎白·汉密尔顿“仿东方小说”《一位印度王公书信的译本》中的帝国书写,中山大学戴紫薇分析了弗朗西斯·伯尼社会风俗小说《伊芙琳娜》中英国民族主义的虚妄性,华东师范大学王雪聪则聚焦歌德《西东诗集》中的政治与诗学想象。

图片

丰卫平

图片

唐洁

图片

王冬青

图片

姜俐娜

图片

孙伟


本次研讨会于当晚21:30圆满落幕,然而学者间的思想交流与学术对话仍余韵未歇。此次会议承继2018年及2020年两届“18世纪研究论坛”的学术传统与精神积淀,致力于从世界体系理论和多元决定的视角,对18世纪欧亚地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感官经验与文学创作等维度的交叉互动进行深入审视。研讨会汇聚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众多优秀学者,所呈现的宏观理论建构与微观案例分析,均为学界提供了重要的新视角与新动能。未来,金雯教授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世纪欧亚文学交流互鉴研究”将继续以理论反思与个案实证相结合,不断产出高质量成果,进一步拓展文明互鉴的深度与广度,积极参与构建具有中国话语自主性的学术体系,助力全球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现代性”起源与全球化关联的再解读和再勾勒。

更重要的是,此次研讨会每次发言后都有较多问答和讨论时间,大家踊跃发言,以己之长补同道之短,因己之不足求教于群贤,至晚间兴犹未尽。会后第二天与会者各散西东,来日虽分头行进,也无限期待神思之交。项目组还有许多成员未能参加此次会议,期待未来与大家线下或线上相见,此去各自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