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青春逐梦行,砥砺共成长”——中文系2024级博士班举行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2024-10-29        浏览次数:10

为激发青年学生的奋斗精神,鼓励博士生在逐梦的过程中勇毅前行,10月23日,中文系2024级博士班2024级博士研究生党支部、团支部共同开展“青春逐梦行,砥砺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现场考察、读书会和学术研讨,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责任的融合。中文系党委副书记徐燕婷、青年学者班主任刘宏辉老师、以及中文系行政(辅导员)党支部成员方中书、吴晗、焦艳、杨芳等老师出席活动并与学生联组学习。活动由2024级博士班辅导员张潇萌主持。



微信图片_20241023104422_副本.jpg


本次主题教育分为现场参观研学与论教育读书会、学术沙龙三个环节。上午9点,参与活动的中文系师生共同前往位于我校闵行校区的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参观学习师生们在一件件生动的展品前驻足、沉思感悟冯契先生淡泊名利的人生智慧和“四个锲而不舍”的精神,即真学、真信、真懂,坚守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锲而不舍;面向时代,以问题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创新锲而不舍;终身从教,弘扬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崇高师德锲而不舍;育人育才,探索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道路锲而不舍。师生们认真聆听志愿者讲解,和冯契先生进行一场跨时空的思想交流。


微信图片_20241023105142.jpg

微信图片_20241023105146.jpg



参观后,与会师生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举行专题学习,2024级博士研究生党支部学生党员廖明一同学进行导学,并深入讲解《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文,与会师生逐一发表学习心得。中文系党委副书记、行政(辅导员)党支部书记徐燕婷副教授结合参观和学习感受,勉励博士生们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与个人学术追求、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为党的第二个百年目标而努力奋斗。





结合博士阶段学习特点,主题教育系列活动还组织了跨学科学术沙龙。青年学者班主任刘宏辉老师带来“ 跨专业读书闲谈:《万历十五年》与《1948:天地玄黄》”专题讲座。他提到,钱理群先生的《1948:天地玄黄》后记里说受到《万历十五年》写法的影响,这引发我们思考跨专业读书能给研究带来丰富的灵感,更提醒我们,只要掌握了足够丰富的材料,有深入阅读和思考,历史上的无数年份,都有其丰富的研究空间。刘宏辉老师还从结构安排角度,引发学生思考文学史、史学史研究新的范式。

随后,任育杰同学以《文史互鉴之新境——读王汎森<执拗的低音>》、余雷同学以《从克苏鲁到梦核与中式恐怖》、吴俊奇同学以《阅读<三国演义>的门槛——叙事话语与语境隔离》、王幸逸同学以《忍耐还是冒险:暧昧的大江健三郎与日本》为题分别做学术报告,刘宏辉老师逐一评议。

此次主题教育活动是中文系在培养青年学生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上的一次生动实践。活动不仅通过现场考察和专题学习强化了学生的理论认知,还通过跨学科的学术沙龙,激发了同学们从不同视角探讨学术问题的热情与思考。在未来,中文系将继续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将主题教育与学术训练相结合,既要在学术上精益求精,也要在精神上砥砺前行,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勇敢承担起新时代的责任与担当。





部分师生心得感悟:

刘宏辉(中文系晨晖学者、2024级博士班青年学者班主任):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教育》一书深入探讨了教育在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也强调了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关键作用。书中强调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人才的培养。习主席提到,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读后,我深刻体会到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未来。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好学生培养工作,为社会作出贡献。《论教育》一书还提到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的责任,这些论述深深感染了我。从韩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发,我们可以发现,习近平关于师者的论述已经有了与时俱进、契合当下的特点,教师还应当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家国情怀、有远大抱负的一代人。总之,《论教育》让我认识到,教育是传承与创新的桥梁,教师是教育的中枢和灵魂,教师队伍对于教育工作意义重大。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教育环境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张潇萌(中文系2024级博士班辅导员):通过带领博士学生策划和组织本次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更加坚定了我为学生做好教育服务的信念;与同学们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论教育》,让我对辅导员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论教育》汇集了习近平总书记从2013年5月至2024年7月期间关于教育的重要文稿共计47篇,其中多篇强调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启示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需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落实到具体的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工作中,帮助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田丽媛(中文系2024级文艺学专业博士生、2024级博士研究生党支部书记):此次参观冯契先生的学术成就陈列室,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先生的生平和故事,并且从中汲取到坚定信仰的力量。冯契先生治学广涉诸多领域,尤其注重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他奉行着“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的准则,并据此建构起哲学研究体系。先生用一生探索“智慧”的故事让人备受鼓舞,其人其学不仅深刻影响着同辈学人和他的学生,而且成为华东师大校史文脉中非常重要的教育家资源,激励着一代代学子以“大先生”为榜样,从校史上的教育家事迹中汲取智慧,勇担教育强国使命,砥砺前行,不懈奋斗。


吴俊奇(中文系2024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2024级博士班班长):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面书架静静地安放在学堂一角,它们曾陪伴冯契先生完成一次又一次学术上的成就,现在随着我们这些参观者,默默地听着关于先生的故事。随着志愿者的讲解,我不禁感叹先生追求学术的精神,钦佩先生浓烈的爱国情怀。冯先生认为“要救国,就要有理论,最根本的理论是哲学”,于是,先生满怀忧患意识,希望为国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展开了对哲学的研究,在哲学领域影响深远。即使不幸丢失了书稿,冯契先生依旧具有重新开始的勇气,先生不言弃、不惧从头再来的魄力,还极大鼓舞了我的求学之心。此次进入冯契学堂参观,了解先生的生平,我收获良多。不论是先生的爱国精神,还是先生的治学精神,都让我十分佩服,值得我一直学习。



任育杰(中文系2024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2024级博士研究生团支部书记):参观冯契先生纪念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冯契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也是华东师范大学知名校友,师从冯友兰、汤用彤和金岳霖等哲学大师。冯契先生的学术成就自不必多言。此次参观让我更加印象深刻的是冯先生能够不断将自己的学术志趣和国家的发展需要以及社会形势相结合,从而让玄妙的哲学思想变得更脚踏实地。冯先生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的思路也启发我们新一代学子充当中西文明互鉴的桥梁,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也重新发掘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沈雅婷(中文系202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参观冯契纪念馆,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位哲学家的卓越成就和崇高精神。冯契是中国现当代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他的学术成就极为深刻,对现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纪念馆内,我看到了冯契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的介绍。他在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的造诣极深,创造性地建构了中西马融合的“智慧说”哲学思想体系,深刻揭示了中国哲学精神的特点。我还看到了冯契的个人物品和生活照片,这些展品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位哲学家的人生轨迹和思想成长。


丁玲(中文系202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论教育》汇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近期,我着重学习了书中的《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让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一节,从这节中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作为一名重庆籍学生,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我都有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山区学生的关心,例如教师编制标准统一、学校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高考农村专项、希望工程等政策举措的落实,确实让我们受教育的条件越来越好,能享受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多。我们国家始终坚持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我想这也是为什么由张桂梅老师真实事迹改编的电视剧《山花烂漫时》如此动人的原因,张桂梅老师之所以能将免费女高办成,是因为她凭借着勇气、智慧、乐观和守护学生的信念,始终在艰难中执着前行,但同时也完全离不开党组织的支持和基层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在此意义上,《山花烂漫时》是一个真正的“中国故事”,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以张桂梅老师为代表的将生命和热情奉献给乡村教育的教师个体,也生动地呈现了国家在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事业上的不懈努力和集体奋斗。


廖明一(中文系2024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教育》,我深刻感受到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重要性。书中强调的“九个坚持”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我认识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让我明白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我更加坚定了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决心,也对如何培养新时代的青年有了更深的理解。《论教育》不仅是教育工作者的行动指南,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深入学习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