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华东师大中文系建系70周年庆祝大会 | 史志航同学发言
发布时间:2021-10-21        浏览次数:339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学长学姐,可爱的同学和学弟学妹们:

大家中午好!我是2021级中国语言文学系文艺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史志航,同时,也是华东师大中文系2014级的本科生和2018级的硕士研究生。今天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的70周岁生日,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和各位分享我在中文系这七载有余的一些收获和感动。

14年的夏天,我拖着行李箱只身来到上海,穿越人潮和车流,从莲花南路上的小门踏入校园,树林阴翳,夏蝉流响,我心中的不安和躁动被抚平,我想,这便是华东师大了;那时,我总会在系楼特藏室外驻足,看着墙上中文系老先生们的画像,听着系楼天井里的书声和雨声,我心里便总有一种平实的期待,我想,这便是华东师大的中文系了。此后,我在这里相继完成了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学习。时光缓缓,学思悠悠,我时常感到幸运和幸福:少年时代的第一次远游便寻着“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这里,曾和同学们一起喝酒读诗,诗社活动结束后,夜晚的大夏路上,我们有时会唱着《国际歌》;曾和同学们一起奋战期末,属于中文系的寝室楼层灯火通明,我们在QQ群里一边转发老师们的“表情包”,一边互相鼓气;曾和同学们在系楼读书,本雅明、马克思、福柯……我们在艰涩的文字间探索。那些灯火与诗句,夏雨和逸思,关乎青春和成长。事实上,正像是我的同学,王嫣慧说的那样,当一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青年,在这人生最美好的年岁中激情昂扬地讨论着何谓美、何谓文学以及艺术何以给人自由等如此形而上的问题时,这本身就是一件稀罕且值得怀念的事情。而在这段旅程中,我们都成为彼此“摆脱未成年状态”的见证者。

我想,每一代华师大中文人对这段求知和成长的岁月,都有着独特的记忆,我们每个人都把这一段青春留在了中文系。因此,在这里,华师大的中文系,便始终充满朝气和浪漫,始终年轻,但同时又在时间的尺度上积淀着深沉而隽永的智慧。

当然,中文系对我的影响还远不仅如此。

中文系教会我的第一件事是正心诚意,而这源于老师们的言传身教。《文选》课上,归青老师讲到《思旧赋》时声情并茂、几近泪下,那被汗水浸湿的衬衫是正心诚意;“文概”课上,刘阳老师以广博的视野带我们纵横文学内外,期中任务三十多道选题是正心诚意;“文学范畴学”,面对晦涩的文意和复杂的语法,朱国华老师带我们逐字逐句细致而深入的解读,讨论时一贯的真诚和耐心是正心诚意……怀着赤子之心的中文系的老师们是我们最好的榜样。用我的导师,朱国华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做一个靠谱的人”和坚守“书生的责任”。于我们而言,在这个充斥“内卷”和“躺平”的冲突的时代,仍然有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值得端正心态,付出时间。

中文系教会我的第二件事情是“诗意栖居”。诗意源于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尤其是内心的和谐,以及对诗意生活的憧憬与追求。如果阳光尚好,朱志荣老师会带同学们到图书馆前的草坪上读“中国美学”;如果午风正凉,罗岗老师就会和同学们到系楼的天井中谈论现代文学;如果夜色如水,我们就会爬上大学生活动中心的情人坡拍月亮。刘阳老师教导我们:“文学更是个动词、一种活的思想方式;文学智慧提醒着我们不忘诗意的思。”更何况,在师大中文系的系楼里,老师们或是挺拔或是明丽的身影,同学们或是低声或是热烈的交谈,白墙黛瓦,木门青砖,修竹疏影,蔷薇无言。这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

同时,中文系以她一贯的“自由”与“爱”,为我们打开了人生诸多的可能性。在师大的中文系,不仅是陈寅恪先生强调的“自由之精神”——如果说这意味着不拘一格和不落窠臼,打破话语体系,跃然世俗之外的话。这是自然有之的。但更难能可贵的是,由此带出的第二点:平等。论文的选题、人生的理想,诸如此类的谈论,师长们总是能换位思考,从不轻易否定;在系楼里的照面,也无需拘泥,老师们的笑意总是和明媚而温暖的光相映。师大中文系的老师极少会摆出师者的架子来,即便是偶尔的斥责,也是在我们行将踏错之时的“棒喝”。所以,如果说“爱在华师大”,在我看来,中文系至少要占其半数。这绝非妄言,而是师长们的教诲、同学们的言语、爬上二楼的蔷薇和落在天井中的细雨告诉我的。

我们总是把光阴比作长河,岁月不居,逝者如斯。那么,于我而言,时光赋予我的生命最平实温情、也最自由明丽的那部分,恰是流经樱桃河畔的这一段,恰是驻足中文系楼天井的这一段。

最后,祝愿我们风华正茂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越来越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