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会议回顾 | “黄裳与北宋后期新学”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7-13        浏览次数:10


6月28日至29日,由刘成国教授发起、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的“黄裳与北宋后期新学”学术研讨会于闵行校区人文楼顺利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流通经济大学等研究机构及高校的二十余位学者齐聚一堂,围绕黄裳与北宋后期新学这一核心议题,就王安石与黄裳学术思想、北宋后期新学的发展等展开了深入探讨。


刘成国教授在开幕式上介绍了会议缘起。


研讨会分六场进行

第一场

(主持人:方笑一;评议人:孙逸超)

聚焦王安石与新学的经学研究。成玮、肖永奎、李文昊分别探讨了王安石对《诗经》内部结构的重建、《洪范传》的新解及其意蕴,以及新学《诗经》诠释的哲学化转向。

第二场

(主持人:肖永奎;评议人:朱学博)

关注新学后学的学术思想与经学诠释。梶田祥嗣、郑昊分别就黄裳对王学(性说与德行道艺论)的传承与发展、西夏文所译吕惠卿《孝经传》作了研究。

第三场

(主持人:钱建状;评议人:成玮)

探讨新学后学与北宋后期政治。张晓宇以邢恕、林希之争为例剖析北宋后期党争特点,吴长城梳理了吕惠卿手实法的推行过程及其理论依据,鲍睿涵则探讨了熙丰一代士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第四场

(主持人:顾宏义;评议人:戎默)

围绕黄裳文集的整理展开。刘成国汇报了文集整理工作,马里扬考证《演山词》版本并指出《全宋词》点校中存在的问题,鲍睿涵介绍了AI在文集点校中的应用。与会学者就点校本《黄裳文集》的优缺点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诸多有益建议。


第五场

(主持人:林岩;评议人:张晓宇)

主要讨论新学及新法的影响。朱学博梳理了王安石“天子享奉”说的公案及其影响,孙逸超分析了新学禘祫学说对北宋后期宗庙礼制改革的作用,张弛探讨了王安石变法对学官职能从“师儒之官”向“文学之选”转变的影响。


第六场

(主持人:马里扬;评议人:李文昊)

聚焦经学与文学、王学与苏学的关系。钱建状讨论了新学影响下北宋经义文的特点,林岩以“周礼义”时文为中心考察了荆公新学对科场经义的影响,高扬则分析了两宋之际苏学与新学融合的趋势。


本次会议以文会友,学者们新见迭出,交流深入,对推动北宋后期新学的研究具有积极作用。据悉,此次研讨会是刘成国教授主持的“新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创新团队培育项目规划的学术活动之一,会议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