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与变革,师范生培养面临着更多机遇和挑战,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生培养体系也面临从四年制本科培养到六年制本科、研究生一体化教育硕士培养的重要转型。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一变革,进一步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促进师范生大中一体化培养机制建设,中文系于3月30日下午举办“卓越语文教师培养的挑战与应对”论坛。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和孟宪承书院协办,邀请到上海市重点中学领导、语文教研组组长和区语文教研员等专家,与中文系、孟宪承书院师生共同探讨师范生培养的未来发展方向。论坛包括“师范生培养工作汇报分享”和“圆桌论坛”两项议程。
开幕式
论坛开幕式由中文系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主持,系主任文贵良教授致辞。
文贵良教授首先对与会嘉宾的到来表达感谢。他提出,师范教育是我校的立校之基,卓越语文教师也是中文系师范生的培养目标之一。即将到来的师范生本硕一贯制培养革新是机遇也是挑战,而本次论坛举办的初衷就是希望听取中学同仁意见,寻求更多合作可能,共同构建卓越语文教师培养的开放平台。最后,他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报告与点评
报告点评环节由中文系徐默凡教授主持,中文系党委书记吕志峰教授点评。
2021级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刘雨琪以《智学创新行不息,当是好风凭借力——我所理解的师范生的学习、科创、实践与教技》为题,从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三个角度介绍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感想体会,从师范生发展需求角度提出了问题与期待。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生兼职导师成龙老师进行《培养理论意识,扎实训练教学基本技能——关于师范生职前教育的思考》报告。成龙老师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强调了理论意识的重要性。他提出,要优化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任务与内容,培养卓越语文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重视理论的学习、研究与运用。
孟宪承书院党委副书记梁宏亮副教授在《双院协同促进师范生卓越成长》的发言中指出,双院协同是我校促进师范生卓越成长的鲜明特色。他简要介绍了孟宪承书院概况,用“爸爸”和“妈妈”的形象比喻再现了中文系与孟院的协同关系,并从书院的角度提出了“变”与“不变”的思考。在分享中,他强调了培养师范生科研能力和真实情境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中文系徐俪成副教授分享了《师范生见习工作的现状与改进》。他总结了当下中文系师范生见习工作现状,并从见习规模、时长、情境等角度对未来工作提出了目标和期许,希望中文系能与各中学互惠互利,共同构建教育见习新模式。
汤拥华教授的《中文系师范生培养的挑战与机遇》既向大家汇报了中文系师范教育的阶段性成绩,也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议题。他从对“卓越”标准的讨论出发概括各方前提共识,从现有工作基础出发阐释主要思路和具体做法之间的“点—面”关系。“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大中学一体化”的目标和“各取所需,共同提升”的关键提纲挈领;“学科素养与语文教学”课程、“陶熔”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坊和大中学共建语文素养拓展课程这“三大法宝”引人入胜。汤教授将以上的思路与经验总结为师范类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建设的四个“对接”与“统一”,并提出“四年还是六年”“兼职还是全职”“中文还是语文”“智慧还是智能”四对关键词,发人深省。
最后,中文系党委书记吕志峰教授作出总结,公费师范生培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期待,但师范生的专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间却显现出矛盾与错位。在夯实提升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培养教学技能,中文系不仅需要与孟院共同开展更多活动,也需要与在座广大教育工作者通力合作,补充新鲜血液,强化平台建设。
圆桌论坛
汤拥华教授主持圆桌论坛,九位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教研员逐一发表看法。
上海市上海中学党委副书记樊新强老师从高水平中学和高水平学生的角度对“学者型教师”的培养定位表示认同,同时也对师范生社交、组织、管理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期许。
华东师大二附中临港奉贤分校副校长唐功亚老师从学术研究、实践需求、师德涵养三个导向出发献计献策,希望在研究生教育中能够提高师范生训诂、写作、教育测评等方面能力。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程元老师从教研员角度对师范生素质、大中学合作、教育实习等几个迫切问题进行了回应,对新时代师范生提出了跨学科意识的要求。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朱诵玉老师强调了教学论和教育技术的重要性。他将教学法比作学术前沿理论与中学语文教学转化的桥梁,希望引起各方重视。
上海市黄埔区教育学院高中语文教研员杨勇老师从通识博雅的全方位人才、分阶段的实践经历、师者情怀情操三个角度对师范生素质要求和中文系培养方向表达了期待。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王希明老师从一线教师和招聘者的角度,对师范生身心素质、专业功底提出了要求,对大中学教研、就业等信息的流通共享提出了要求。
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刘强老师提出了“雄心”的概念,提出当今教育研究“名实分离”的问题,希望中文系组织更多活动以促进师范生竞争与实训。
华师大二附中紫竹校区语文教研组长李阳老师从微观角度提出了当下教育实习存在的部分问题,希望教育实习能够更加真实、深度、系统,让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实践中融合。
上海市七宝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周勤丰老师首先介绍了七宝中学教育实习开展概况,并通过一些典型案例对师范生的实习、面试、学习、生活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和建议。
随后,中文系叶丽新、张心科、徐默凡三位教授分别进行回应。
叶丽新教授从专业教育、教师教育和教育实践三个方面出发,对师范生六年一贯制培养的安排提出了专业建议,并希望加强大中学合作,让师范生提早感受各类教学育人的真实情境。
张心科教授在回应各方观点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经历感受,对中文系教育教研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提出了真知灼见,对研究生阶段的培养方向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独到见解。
徐默凡教授从宏观的角度对中文系课程内容的安排和师范生考核标准的设置提出了差异化、专业化的变革要求。他认为,培养语文教师应首先培养语文品味,即广博的知识和甄别的能力。卓越语文教师并非人人能为,但培养成熟的语文教师应成为基本目标。
闭幕式
两项议程结束后,徐俪成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论坛的闭幕式。
中文系倪文尖教授进行闭幕总结。倪教授再次对各位嘉宾表达感谢。他认为,气质和学养是教师的基础。在做一名“没有匠气”的教师的前提下,应努力成为一名“为了学生,发展自己”的伟大的老师。倪教授总结,本次论坛共识大于分歧,师范教育机遇大于挑战。他对中文系师范教育和学科建设的前景表示期待,对参会各方后续开展合作表达了诚挚欢迎。
至此,本次“卓越语文教师培养的挑战与应对”论坛圆满结束。本次论坛达成了凝聚共识,吸纳创见的目的,中文系将进一步强化与各大中学、教研机关的资源链接与整合,深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搭建卓越语文教师培养的融通平台,着力提升中文专业师范生的职业素养与教学技能,引领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图片|高奕佳 许敏
撰稿|陈奕珩 黄瑞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