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外国文学学术史的方法和问题”学术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1-10-13        浏览次数:431



“外国文学学术史的方法和问题”学术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圆满举行


       2021年10月9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联合举办的“外国文学学术史的方法和问题”学术会议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此次会议聚焦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建华主编的12卷本《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重庆出版社,2016年),对这项浩大的学术史工程取得的重要成绩进行总结并展开延伸性思考,从理论高度对我国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加以反思。


       会议伊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贵良教授致辞开幕。文教授回顾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发展历程,高度肯定了陈建华教授在学术史研究和学科建设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文教授指出,陈建华教授不仅在外国文学的学术史研究中始终坚持中国立场、构建中国话语,而且在人才队伍的培养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发展势头良好、充满活力。文教授强调,值此华东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中文系建系70周年之际,此次会议必将顺利举行、取得圆满成功。

       上海市社联学会处吴宗勇老师代表上海市社联致辞,对各位专家的莅临表示感谢。他在发言中介绍了上海市比较文学学会的相关情况,对此次会议汇集诸位专家从多元角度讨论外国文学学术史的相关问题,思考学术延续性的主旨与方向提出了展望。


       会议上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范劲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建华教授介绍了12卷本《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的编纂经验。陈教授认为,相较过去而言,当前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表现出更为多元的倾向,并在如下三个方面有着集中体现:一是重视过去由于历史唯物主义意识单薄而长期受忽视的学术史研究;二是伦理学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三是历史社会学研究受到重视并取得丰硕成果。陈教授指出,外国文学的学术史研究除了需要重视材料以外,还需关注理论思考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他本人的相关研究就曾受到陈平原等学者1990年代末讨论学术史研究的影响。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聂珍钊教授认为,陈建华教授既是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的带头人,也是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俄罗斯文学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其思想对外国文学学术界具有着重要贡献和价值。聂教授特别指出,陈教授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有着自身的特点,能够将具体作家与文学史、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结合起来,具有极高的专业水准;而且是一位有责任和担当的知识分子——他注重人才的培养,深具人格魅力,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堪称为人和为学的标杆。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吴笛教授的发言,围绕着“中国外国文学”系统的话语建构与理论贡献展开。吴教授回顾了华东师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传统,在总结陈建华教授的学术贡献的同时,也强调他作为一个杰出的学术组织者的影响力与奉献精神。吴教授指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话语建构需要立足本土的积累,而陈建华教授主编的《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丛书,其侧重点不在于“外国的文学”,而是“中国的外国文学”,尤能体现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话语建构之功。丛书不仅从话语体系到研究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本土立场与意义,而且还涉及到具体的学科设置,体现出异域之外的主体性,是真正意义上代表中国立场的外国文学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英语系特聘教授刘建军教授围绕着“中国的外国文学学研究”展开。刘教授高度评价了陈建华教授的学术贡献,认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丛书体现了吴元迈先生提出的建立“中国的外国文学学”的呼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刘教授也着眼于当下科技的发展、国际关系的变化和知识体系的变更,讨论了在此基础上中国外国文学的可能性前景,并对中国外国文学研究学术体系的建立表达了殷切期望。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朱振武教授的发言,围绕学术史书写和前瞻意识两个问题展开。朱教授回顾了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分享了自己撰写《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欧美卷的心得。通过总结陈建华教授的编撰思想和理论贡献,他指出,一项好的学术史研究不仅需要把握好总体的方向,而且还需要具备明确的前瞻意识。


       会议下半场由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袁筱一教授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陈静博士的发言,从外国文学史讲述的现实性关照可能展开。她认为,在当下的外国文学史学科教学中需提倡一种“感受的文学史”,文学的发展正是人性的发展,而对文学史的讲述则需要解决与当下现实的关系。讲述的文学史侧重于与现实的文化发展展开互动,其前提在于人性是可以沟通的,其实践需要通过跨学科式的方式,为应对现实危机提供一种可能性方案。

       复旦大学中文系戴从容教授着眼于当下外国文学研究中以理论套文本的不良倾向,指出好的研究在于深入地剖析一个问题,以及以学术的方式对周围世界做出回应,而真正的学术正是对生命和生存的思考。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杜心源副教授着眼于1990年代外国文学研究的论争展开讨论。他指出,1990年代关于本土身份和世界主义关系的论争往往落入西方话语规划的窠臼。要摆脱“本土/外国”的话语二元性,就需要从“文本性/世界文学”这一生命二元性展开,将“本土”实践还原为个人的生命样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范劲教授从作为二阶观察的学术史研究这一层面展开讨论,并提出下面看法: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作为二阶观察之上的三阶观察,体现出复杂的文化政治操作。对于过去的学术史总结是在一定导向下实现的,暗含了人们对于学术研究的未来规划,描述本身就是建构。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蒋向艳副教授介绍了中国法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她指出,中国的法国文学研究是区别于法国的法国文学研究的,而外国文学研究要体现出自身研究的特点就必须立足本土展开运作。

       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尚必武教授从学术史与思想史互动的层面出发。他认为,对学术史的梳理是为明天铺平道路,为避免学术史研究成为资料的堆砌,既需要思想的引领,也应该重视客观地评价前人成果的工作,为此学术史背后的思想史应统摄如下两个方向:一者应注重探寻以往学者的思想;二者则在于立足本土,阐明研究者本人的思想,体现出观点的交锋。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隋源远博士从日本文学史研究的角度探讨了实证性研究的可能性。他指出,当前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需要从引进走向建构,一方面要对外建立中国阵地,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应当重视实证性的文学研究,因为此类研究不易被卷入意识形态的论争之中,较易为对象国所接受,代表着未来研究的方向性可能。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田全金副教授谈论了他对学术史研究的看法。他在回顾、肯定陈建华教授学术之路的同时,指出在1990年代陈教授由俄国作家个案研究转向中俄文学关系和学术史研究,乃是重拾中国传统的学术史研究之举;而12卷本《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的学术史价值,既在于该丛书所体现的本土话语建构实践,又在于整体研究努力探索避免同质化的创新可能。

       此次会议在热烈讨论中落下帷幕。范劲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在此次会议中,专家们紧抓时代潮流,立足本土意识和研究立场,从学术史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以及学科教学等相关议题展开思维的交流和碰撞,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由此可以坚信中国的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必将不断深入发展,成为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