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6日至19日,受德国哥廷根大学人文学院之邀,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主任范劲教授带队赴德国参加哥廷根大学世界文学专业成立仪式暨(德国)哥廷根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中国)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沃罗涅日州立大学四校共建:世界文学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工作坊。中文系外事秘书张潇萌也随行前往,与对方深入沟通本科双学位合作事宜,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据悉,经过四年的筹备和努力,从2018年冬季学期开始,哥廷根大学人文学院成功增设世界文学学士学位点,该学位点以国际化教学为特色,不仅学位课程大部分由德语/英语双语授课,还将尝试应用网络课程这一新的教学模式。更为重要的是,该专业与多所外国知名高校开展国际合作与联合培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俄罗斯沃罗涅日州立大学,以及我校均受邀加入该项目。
11月16日,在简短的开幕仪式之后,来自中、美、俄、德、乌克兰五国的五所高校就如何处理世界文学的概念冲突、教学语和目标语言的差异等问题展开讨论,为接下来几天的工作坊预热。傍晚,哥廷根大学世界文学专业成立仪式隆重举行,哥廷根大学副校长及各职能部门领导、世界文学专业负责人马提亚斯·弗莱斯(Matthias Freise)教授等人热烈欢迎来着世界各地的合作高校代表团。中文系范劲教授在开幕仪式上代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致贺词。(结尾附贺词全文)
11月17日-19日,世界文学专业本科生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工作坊举行。会议邀请了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中国)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沃罗涅日州立大学以及(乌克兰)伊万·弗兰科国立大学的教学负责人、世界文学专业负责人等共同讨论世界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相关问题,并针对接下来即将合作的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细节展开深入而细致的讨论。会上,范劲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介绍我校、特别是中文系的办学特色、学科地位、发展历程、课程设置等问题,并就世界文学专业的发展前景表达良好憧憬。华东师大中文系突出的专业优势和特色弥补了该双学位项目中其他高校在中国文学,甚至亚洲文学师资及课程方面的不足,引起其他高校的关注和重视。
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国内传统中文系长期以来较少有机会开展国际化的本科双学位项目。中文系非常珍惜此次宝贵的合作机遇,为办好此项目,经与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多方沟通,初步拟定针对该项目的培养方案。该方案受到哥廷根大学世界文学专业相关负责人的充分肯定。双方借助此次工作坊的机会,就方案细则深入交换修改意见。虽然距离项目真正落地实施还有系列问题尚待进一步沟通,但双方都表示有信心、有耐心促成该项目,并共同期待对方学生的到来。
会议间隙,中文系代表团还受邀考察了哥廷根大学古典印度学系,与该系所师生座谈,参观图书馆,还有幸翻阅了季羡林先生当年求学哥廷根期间的博士论文等珍贵资料。该系所负责人英斯·福内尔(Ines Fornell)博士表示,中国是哥廷根大学的老朋友,希望未来能与华东师范大学多多开展交流合作。
季羡林先生博士论文原稿
季羡林先生著《留德十年》德语版
据悉,哥廷根大学始建于1734年,不仅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辉煌的哥廷根时代,也是德国精英大学之一,在2018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居世界第114位。哥廷根大学名人辈出,蜚声世界。截止至2017年,从哥廷根大学走出的诺贝尔奖获奖人数为45人,数量为德国大学第二位、世界大学第15位。2018年春,哥廷根大学人文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正式签署了校级合作备忘录。在此框架协议下,哥廷根大学人文学院希望能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深入合作,共同建立此双学位项目,并正在向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申请奖学金支持。通过此次会议,进一步加深了两院系乃至两校的交流,推动了两院系本科双学位项目的进展。
附:范劲教授代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哥廷根大学世界文学专业成立仪式上的发言稿
(原稿为英文版,此为翻译件)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晚上好。
哥廷根大学在中国有极为良好的声誉,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中很多人都读过季羡林的自传《留德十年》。季先生从1935到1945年,在哥廷根学习了十年东方语言,成为了中国梵文研究和比较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他把哥廷根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在自传中用亲切的语调告诉我们,这里民风多么淳朴,风景多么优美,学问气氛多么纯净。尤其让我们作为学者和学习者心醉的是,他讲到师生之间相互扶助的美好关系,他的老师如Sieg教授、Waldschmidt教授是怎样劝服、敦促他去攻克一种又一种古老语言:梵文、吐火罗文、巴利文,进入一个又一个异域。事实上,由于战争的关系,冷清学术殿堂中围绕在学术大师身边的学生越来越少,许多课就是为他一个人开设的。然而,这是真正的学术的世界共和国,现实的战争、政治、意识形态的喧嚣似乎完全和这个国度没有关联,在如僧侣清修一般潜心问学的求知者面前,没有什么是值得一提的干扰,一切都被一种科学的世界精神升华。的确,哥廷根在那一代中国学者心目中就象征着德国人文科学的黄金时代——历史语言学的时代。人们通过沉浸入古代和古代语言,从而获得共同的交流媒介,体会人性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普遍性,抛弃自身的个别性,这就是古典语文学家的乌托邦设想。哥廷根的历史上不但拥有如Gauss、David Hilbert这样的数学大师,有格林兄弟这样的语文学巨匠,还在东方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虽然只是德国中部的小城,哥廷根在精神上却是世界主义的,地理上的偏僻并不妨碍想象力跨越整个大洲、张开双翅在东方上空翱翔。
今天,哥廷根大学新创办的世界文学专业延续了这一精神,从哥廷根方面的课程设置来看,“全球化”与“世界主义”无疑既是出发点又是根本目的,既是探讨的内容又是最重要的方法论。不仅如此,它在组织形式上也是真正“全球化”和“世界主义”的,因为这是有史以来第一个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大学共同建设的专业。这一勇敢而富有想象力的举措,体现了对于“世界文学”媒介的连接-包容能力的高度信任。在这个敌视整体主义的时代,在这个崇尚差异甚至以破碎化为骄傲的时代,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思考和审美方式却在“世界文学”媒介中找到了交流的可能,在相互学习、相互刺激中尝试找到一条协调个体自由和整体视野的路径。为此,我代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专业,向哥廷根的同行表达衷心的敬佩,他们是这一划时代事业的开创者,同时也为能受邀加入这一事业而深感荣幸。
最后,让我用一句中国唐诗表达我们此时的共同感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