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下午1:00至6:00,中文系在闵行人文楼4330会议室举办了本学期中文系读书会报告暨论文发表会,此次发表会由刘晓丽教授召集并担任主持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陈实老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谢朝坤老师担任论文评议人。整场会议历时五个小时,分为两组,第一组报告人是硕士毕业生何清,本科毕业生宋垚珺,评议人陈实;第二组报告人是博士生尹威,硕士生张宏艺、陈怡文,评议人谢朝坤。
会议伊始,刘晓丽教授首先就自己参加学术论坛的经验,与同学们谈到了论文写作的诸多写得,分享了许多自己的宝贵经验,为此次读书报告会暨论文发表会的后续展开,做了一次精彩的开场白。
第一组何清的报告题目是《异质文化中间人的举步维艰---以梅娘为例》,详述了梅娘、高深、钟理和、但娣、林榕等“异质文化中间人”在中日两个地域中游走,在两种语言文化中生存的具体情形,论文指出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不可抹去的殖民经验和不断位移的国家民族身份,殖民地文学的复杂多变也由此浮出历史的水面。在不同的参照系下,在不同的场阈里,梅娘的“政治身份”呈现不同的面貌,国家民族身份发生位移的条件不仅可以是地域变换,还可以是场阈变化、时间线性的推移。宋垚珺的报告题目是《殖民地与现代风景的发现---以康拉德黑暗的心为兴发》,以康拉德的《黑暗的心》为文本依托,试图一改其现代主义解读与后殖民主义解读的两条传统批评路径,论者从文中“黑人脖子上的一缕白色的精纺毛线”这一细节介入解读,旨在通过揭开一个现代风景的认识论的场,发现现代自我的诞生过程,从而建构起现代主义与殖民地之间复杂的联系。
第二组尹威的报告题目是《论丁玲延安时期文学创作中的“语言”》,将作家丁玲创作中的“语言”作为论文的切入口,重新梳理丁玲革命文学书写历程中的语言运用境况,从而反思知识分子语言改造的合理性及局限性之所在。张宏艺的论文《时代变迁中的悲哀---汪曾祺故里小说中的隐藏信息》,侧重以重新进入作家文本的方法,对其在新时期创作的以故乡高邮为依托的小说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指出被人们所忽略的在桃花源下隐晦透露出的信息,行文有力有据,宣讲环节感情丰富,代入感极强。陈怡文的论文《“大革命”时代知识分子的彷徨---重读<倪焕之>》,从叙事学的角度重读了文本,著者认为倪焕之的彷徨忧郁在当时绝对不是个例,它反映的是“大革命”时代中一个群体共同的困境,论文进一步结合当时的“小资产阶级文艺”讨论,追根溯源,较好的发掘了彷徨的背后“个”与“群”的矛盾。
每位论文宣讲人发言结束之后,评论人做相应点评,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均有提问。陈实、谢朝坤两位点评人的点评语整场妙语连出,体现了丰厚的知识涵养和评价素养。参会者对几位同学的论文也都发表了自己贴切的评价。会议最后,刘晓丽教授对本次论文发表会进行了总结发言,高度肯定了参加此次发表会的五篇作者在论文准备阶段所做出的认真工作,对各篇论文中呈现出的创新点表示了称赞,并对两位评议委员的精彩点评表示了热情的感谢。
(尹威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