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陈剑澜教授主讲:审美何以成为现代问题(二)
发布时间:2018-06-13        浏览次数:87

2018525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陈剑澜教授于中文系特藏室进行了“审美何以成为现代问题”的专题讲座。陈剑澜教授常年从事基础性哲学研究,尤其在康德哲学的研究上具有很深的造诣。在讲座中,陈剑澜教授着重强调了对于现代性问题研究的思想史视角,他以雅克·巴尔赞的《从黎明到黄昏》一书为例,说明对于现代性问题的理解应当基于对“非现代性时期诸多历史时间的准确理解之上。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哥白尼转向”,以及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这些历史事件常被用来作为标志性的事件来佐证现代性转向的剧烈,但实际上却往往夸大了其革命性,而掩盖了其时代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这就造成了我们对于现代性问题根基的种种误读。接下来,陈剑澜教授介绍了自己最近在从事的对于康德第三批判的再解读工作。

 

在提问环节,有与会学生提出,时下对于康德哲学的解读在欧陆和英美有着截然不同的视角。比如在英美学界,对康德哲学的解读兴起了一股由语言哲学介入的新思潮,其中对于康德“物自体”等概念提出了批评和异议,想请教陈教授的看法。陈剑澜教授对此指出,自己对于这一解释进路有所关注,他认为康德“物自体”概念确实存在这一学派所关注的问题,但是仍然建议要返回康德问题提出的具体时代语境。他指出,这一概念更多的是对于当时流行的学术话语,主要是伍尔夫哲学的回应,这一概念说明康德的哲学一开始就含有了对于经验问题的考虑,其标志性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要大于其实际的体系性意义。

 

中文系文艺学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参与了该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