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跨学科工作坊“语言基因视野下汉语与南方民族语的关系研究”在我校举行
发布时间:2018-04-24        浏览次数:64

 

331日至41日,由我系郑伟教授主持的跨学科工作坊项语言基因视野下汉语与南方民族语的关系研究在中文系人文楼4330研讨室举行。此次工作坊与郑伟教授召集的第六届音韵与方言青年学者论坛一并召开。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韩国安养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20余位学者参加了此次工作坊,提交并宣读了论文。

    本次工作坊系项目组举办的第二次活动。其中项目组负责人郑伟的报告题目为《清抄本暹罗馆译语所见古泰文塞、鼻音韵尾音节的汉字对音》(与博士生李晨雨合作)全面分析了清抄本《暹罗馆译语》中塞音、鼻音韵尾音节的汉字对音情况,主要讨论三个问题: 第一,16 世纪中后叶,南方官话中仍然保留着完整的[-m][-n][-ŋ]韵尾和[-p][-t][-k]韵尾;第二,[-m]尾与[-n][-ŋ]尾常常相混,[-n]尾与[-ŋ]尾界限清晰;第三,[-p]尾独立,[-t] 尾与[-k]尾有合流迹象。根据上述考察结果,说明《暹罗馆译语》汉字标音系统的基础方言不是北方官话、中原官话或江淮方言,而是 16 世纪中后叶的南方官话

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沈瑞清从几个实例出发,为音变寻求统一性解释,主要讨论CV 过渡音轨与主元音分化音变。具体包括汉语史和现代方言里的读音分化,加州英语(California English)正在进行中的/u/前化音变,闽北方言的主元音 i 的分化等。

    中山大学副教授邵明园的报告题为《河西走廊濒危藏语东纳话动词形态变化》。东纳藏语为河西走廊西端的甘肃省张掖市肃南县境内东纳藏族部落所讲的方言,是藏语在地理分布上最靠北的一个方言点。东纳藏族所在之地远离藏文化核心区,被称为藏族的

孤儿,东纳部落据口传历史来自西藏,自称西北的康巴人。东纳藏语独具特点,在音韵和形态句法上展现了不同于周边藏语的特点,是一个藏语方言岛。东纳藏语目前极度濒危,只有为数甚少的老年人才会讲,已经出现明显的断代。该文的调查与研究对保存语言资源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南交通大学唐均教授的报告题目是《粟特译名对音及相关汉语音韵问题》。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地处内陆欧亚的多个民族率先长期承担起中西商贸及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其影响至今不绝。作为东伊朗语族分支之一的粟特,正是早期丝路上的这样一个民族集团,其族称(亦即国名)在多种拼音文字中的记录众多。该文以此为例,着重说明了番汉对音的拟音复原过程中,首要的是考虑文字学上的讹误问题,其次才是音韵学上的拟合问题——在这期间除了考虑汉语本身的音韵特征以外,作为源语的番语自身的历时音变和共时语音分化也是需要顾及但却常常容易忽略的,最后应该是通过不同译音形式相对于源语的拟合来确定各自体现的语言发生学次序,而非机械套用文献记载的历史学次序——两者并不完全对应。

    通过两天的会议讨论与交流,与会学者对此次工作坊的议题提供了诸多有益的建议,围绕汉语与北方、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及其演变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并就本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