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主讲:乡村自然史与激进现代性——《白鹿原》与90年代的历史源起
发布时间:2018-01-02        浏览次数:21

 

 

20171229日,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陈晓明教授主讲,我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罗岗教授主持的“乡村自然史与激进现代性——《白鹿原》与90年代的历史源起”主题讲座在文史哲楼4430报告厅举行。

陈晓明教授谈到,选择这个题目是他有感于对大历史观的一些思索与感悟。人们对历史的认识、理解和感悟在最近二三十年的文学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他想以90年代后期的一系列十分重要的长篇小说为例,来探讨这些在艺术上成就十分高的作品对文化、历史和生命的思考以及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改变,并推进到文学如何表现大历史,即文学如何建构和解构历史的问题。

陈晓明教授分别从“何为90年代”、“何以是自然史?何谓自然史”、“自然史的可能性:生死、自然事物及其大地特征”、“史诗性:死亡决定论与废墟化”、“戏剧性:自然史的和解(消解)”这五个部分展开,论述了《白鹿原》作品中乡村自然史与激进现代性的体现。之后,他分别引用本雅明、阿多诺对于“自然”的解释来阐释自己的自然史概念:历史只有获得存在性才是自然,自然显现出死亡的特征就是自然史。而自然史的可能性即体现在生死、自然事物(婚嫁、生育、灾荒、战乱等)及其大地特征这三个方面。《白鹿原》书写的是农业文明的衰败与激进现代性的暴力介入,它可能是历史的悲悼剧,本雅明意义上的历史颓败的寓言,但是它写得如此坦然,如此自然,它是一种必然到来的状态。书中多次出现的“死亡”因素是这部作品的决定因素,而正是这一点体现了《白鹿原》的自然史特点。

随后,罗岗教授进行总结点评。他认为陈晓明教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广阔的视角,即从自然史、大历史的角度去分析作品。在自然史的分析视野下,保守的传统与激进的现代的二元对立最终会消解,然后诞生一种新的历史意识。这是对当代文学研究的一种新的拓展。

之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各抒己见,与两位老师分享自己的观点与问题。有的同学就斯蒂格勒的技术与时间观点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做出比较;有的同学提问中国的乡土小说在其自身特色显著地情况下如何纳入世界文学的体系;有的同学则从整个讲座系列切入,提出如何区分这些小说的异质性和独特性;还有同学对自然史观如何处理众原生态描写与社会批判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两位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都给予了肯定,并一一做出解答。

在两个小时的讲座中,陈晓明教授条理清晰,耐心细致地阐述各种理论与观点,在场学生与陈教授积极互动,提问请教,同学们深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