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校庆学术讲座: 朱惠国教授谈辛弃疾二十四首《临江仙》的体式及其词谱学意义
发布时间:2017-10-19        浏览次数:45

 

20171018日下午1点,一场题为“辛弃疾二十四首《临江仙》的体式、声情及其词谱学意义”的学术报告会在中文系三楼特藏室举行。该报告会是中文系校庆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中文系朱惠国教授主讲,李舜华教授担任主持人和评议人。

朱惠国教授首先介绍了他选择这一题目的背景情况。他认为词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有其特殊的体性特点,当下的词学研究虽取得诸多进展,但也存在对词体特性关注不够的问题。如何加强对词乐、词律、词韵等形式因素的研究?是学术界必须考虑的问题。他介绍说,他对辛弃疾二十四首《临江仙》体式的研究,主要就是这方面的一种尝试。

朱教授认为:辛弃疾有《临江仙》词24首,是两宋间留存《临江仙》词调最多的词人,在《临江仙》词调的创作以及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经考察,辛弃疾留存的24首均选用双调60字基本体,格律处理十分严谨,平仄安排不仅符合《临江仙》的声律要求,甚至比《词律》和《钦定词谱》所总结的谱式更符合创作实际。朱教授认为:辛弃疾24首《临江仙》的句式、韵位等主要由词调本身决定,但辛弃疾对词调、体式的选择以及对词调固有声情特点的遵循,使其词总体呈现出舒缓流畅的声情特点。辛弃疾24首《临江仙》大部分作于退居江西时期,作者有较多时间观察农村的美景,体验家居的闲适乐趣,因此词的题材虽然比较广泛,情感层次也比较多样,但总体上呈现出和谐冲淡、舒缓雍容的特点,与《临江仙》60字体流丽谐婉、舒缓和畅的体式特征相一致,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辛弃疾所用的《临江仙》60字体较为后出,由58字体变化而来,但由于增加了律句,使其更加和谐整饬,受到文人普遍欢迎。从留存的作品看,这一体式首见于滕宗谅,由苏轼初步成型,中间经叶梦得等人的创作实践,最后由辛弃疾确定其词调风貌和词谱定式,并通过大量创作而彰显其活力与影响。

主题演讲结束后,朱教授回答了大家的提问;评议人也对报告作了精彩的点评。演讲者、评议人以及其他参会还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作了交流,会场气氛十分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