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0日上午九点半,校庆报告讲座之一“予且早期创作与20年代圣约翰大学的新文学气氛”在中文系特藏室4330如期举行。报告人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凤媛副教授进行了主题发言,中文系文贵良教授担任报告的评议人,前来旁听报告的还有来自中文系的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
报告人凤媛副教授首先就这一研究成果的主要研究背景进行了介绍,此篇论文是她近两年来主持的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民国时期的基督教大学的文学教育和新文学的关系(1911—1937)”的阶段性成果,这一课题旨在对民国时期基督教大学在“五四”新文学作为一种新的“知识”在大学课堂如何发生、确立和传播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和功能进行探究,报告中所研究的圣约翰大学正是她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个案。随后报告人就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进行了介绍。予且作为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非常重要的通俗文学作家,目前学界对他的研究,基本上全部停留在40年代,对他20年代在圣约翰大学就读时期的情况,由于资料的匮乏一直是研究的空白。报告人通过对20年代圣约翰大学两大著名校刊《约翰声》(St.John’s Echo)和《约翰年刊》(Johannean)的仔细爬梳,发现了早年予且(其时用的是他的原名潘序祖)在这两本杂志上发表的11部包括小说、独幕剧、文论等在内的新文学作品,这些新材料的发现对于予且研究是一个重要推进。同时,报告人通过对这两本杂志上刊登的文学作品的具体统计分析,呈现出20年代前期圣约翰大学“新旧杂糅”的文学气氛,并对早期予且在其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报告人还提出20年代作为新文学作者的潘序祖是如何通向40年代作为通俗文学家的予且的?通过对40年代予且作品的分析,她认为前者对小说“思想意识”的执着、对新文学写作技巧的通俗化处理以及戏剧化手法的融入,直接影响了40年代“新市民小说家”予且的诞生。此外,报告人还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其他诸多可供研究的资料和方向,这也成为她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评议人文贵良充分肯定了该论题的研究价值,并认为这种个案研究的方式可以将基督教大学的文学教育和新文学的关系更进一步落实和细化,为这方面的研究树立了一种研究范式。同时他也就自己研究领域所关注的诸如民国时期的基督教大学的宗教教育是如何处理《圣经》等问题和凤媛老师交换了意见,参与旁听的同学也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向老师提问,凤老师也一一给予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