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丽娃学术沙龙暨东亚殖民主义青年学者研讨会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2016-07-19        浏览次数:103

  201678日,东亚殖民主义青年学者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中文系特藏室举行。活动以青年学者讲述他们论文的研究规划为主,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东亚殖民地文学、历史、政治等问题进行讨论。本次活动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晓丽老师主持,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张泉老师,台湾清华大学教授柳书琴老师,内蒙古大学讲师王惠灵博士作为嘉宾参与讨论。参加本次活动的青年学者有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谢朝坤、李丽,北京语言大学日语系博士唐楠,中国民族大学韩语系博士米晓,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博士许可,澳门大学历史系博士赵崧杰,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硕士邹仲苏,华师大中文系硕士徐隽文、朱冯芳、何清、孙瑛琦。

首先,谢朝坤讲述了他的伪满洲国作家爵青的研究规划。张泉老师从细节入手回应了伪满洲国作家的读书问题,并指出可以分段研究爵青的翻译问题,也可以将其与《华文大阪每日》的翻译小组的翻译行为进行对比研究。柳书琴老师肯定了谢朝坤同学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指出在文学研究可以重点研究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可以有问题留待后续讨论,把自己研究的部分做到最好,有时候为了完整性而做作家的整个生平的研究可能反而会模糊研究的重点,降低研究的观赏度。王惠灵博士指出带着问题寻找线索,组织材料才会更能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同时文学属于艺术范畴,研究时跳脱出文学的层面,从建筑学,雕塑,绘画角度切入文学研究中,增加研究的丰富性。

李丽则讲述了她对于穆儒丐研究的初步的设想。柳书琴教授指出要注意关注作家的“世代”和文化场域问题,注意到穆儒丐作为清末遗老的一代和五四一代人的不同,要从东北清末文人的精神特质去掌握他,并注意通俗文学文化意义的生成。张泉老师肯定柳书琴老师区分两种世代研究的方法,也指出研究穆儒丐的重要性,指出新文学传统在沦陷区反而可以完整的不受干扰的保存下来,同时他也提到了文学史的纠偏问题。王惠灵博士则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提醒李丽,要注意不能忽视她的研究中对于穆儒丐和梅兰芳关系的问题,注意为文章寻找亮点,激发读者的趣味点。

米晓作为韩语系的学生,重点关注了韩国30年代通俗文学研究问题,对以往研究把通俗小说认定为魅日的小说,米晓表示反对,觉得其中也有意识形态的博弈在,并就此向老师们求教。柳书琴老师指出对先行研究提出挑战是好的,但是不要为了想要找出另外一个解释过度执着。还有对通俗文学是因为读者需要而存在的,所以从可以读者分析想回来,不要过多想动机论,也可以从30年代韩国繁荣的电影研究入手。张泉老师则关注到文盲识字率和主流娱乐形式对文学阅读影响问题,并重申了柳书琴老师提到的区分大众文学和通俗文学问题;王惠灵博士则提到了可以关注韩国现代文化和三十年代文化的关系问题。

日语系的唐楠则想要梳理20年代末到30年代中期关东州的杂志。对此柳书琴老师指出20-30年代关东州没有全景式研究,所以勾勒出这一时期的大连文学史,勾勒现代主义文艺大连的基本面貌就很好了。张泉老师则为唐楠提供了目前在做这方面研究的大久保明男老师的讯息,也表示对她可以增补沦陷区文学地图的期待。

沙龙最后,中文系研究生一年级的朱冯芳,何清,孙瑛琦,也简单的介绍了她们感兴趣的作家和大体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困惑,老师们也给出了解答,并赞扬了她们选题的价值。

在场其他同学也积极回应发言同学并提出各自的看法。本次丽娃学术沙龙暨东亚殖民主义青年学者研讨会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