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科隆大学东亚系黄伟平教授:学术论文的写作
——“韩国汉字学课程开设及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学术沙龙纪要
2015年10月8日下午,在华东师范大学文史哲楼人文学术沙龙中心,举行了韩国学中央研究院“韩国汉字学课程开设及跨学科人才培养”(项目编号:AKS-2014-INC-2230008)项目学术沙龙活动。本次活动的主讲嘉宾是德国科隆大学东亚系黄伟平教授,沙龙主持人为项目负责人王平教授。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年轻教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含课题组成员)等人员参与了此次活动。
黄伟平教授是毕业于德国波恩大学的哲学博士,现为科隆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黄教授在德国诸多高校为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怎样撰写学术论文”讲座,备受好评。在本次沙龙活动中,黄教授围绕“学术论文写作研究”这一主题,从学术论文的写作起源、写作目的、写作实践、写作领域、思维与写作的关系、论文的构造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黄教授呼吁高校重视对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指导。她认为学术论文的写作目的在于获得思辨能力,由此达到学习认知的新高度。
黄教授深入阐述了学术论文的写作动机、论文的组织、论文的写作三个领域。她提出,作者首先要确立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论文主题,其次要有一个期待读者群,思考论文主题能否给学术界带来讨论,选题价值能否获得学术界认可。论文的组织即是写作过程的组织过程。那么,具体怎样撰写论文呢?黄教授认为应从认定论文题目的重要性、核心命题、列出写作大纲、安排论文内容结构与时间等步骤着手进行。此外,黄教授还指导大家如何使用文献,即在文献上要有思辨能力,对文献进行筛选、分类,切忌犯“文献病”——将相关文献全部罗列。同时,黄教授还强调,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掌握学术语言也十分重要。因为写作是用语言将思维理性化、将认知系统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黄教授的讲座引发了在场听众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向黄教授提问。课题组成员、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崔智博就如何在学术论文中创新提出疑问。黄教授指出,学术论文的创新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要去发现“新大陆”,而是始终站在一个独立的、有个性的基点,并且加以严密的推理过程来阐释与论证,从而做好自己论文的“辩护师”。 (供稿人:徐琼玉 罗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