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0日下午3点,在我校闵行校区文史哲楼中文系特藏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遗产》副主编张剑先生,做了一场题为《日常生活史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中文系彭国忠教授主持及评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京臣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部分教师王冉冉、查正贤、赵厚均、韩立平、汤志波等,还有二十余位研究生同学参加讲座。
张剑研究员首先分析了“纯文学”观念与现代文学观念的差别。他指出,“完美的”文学与“真实的”文学之间存在很大不同,像清代著名诗论家、词论家陈廷焯在其所《白雨斋诗话》中谈到一种观点:五万首唐诗中,能够入他法眼的只有三千首。也就是说百分之九十七的唐诗都被认为是不入流的、不符合传统诗学艺术趣味的。那么,按陈廷焯这样,大量的文学作品都是不值得研究的。而我们学习的文学史,也多按照“作家—作品”这个传统的研究方式,无论是四分法还是五分法,都遮蔽了很多非经典但仍然有意义的文学作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多兴起的借鉴多种学科方法研究文学的“方法热”,虽然提供了很多新的视角,但是终究失于肤浅,没有能够体现文学学科的独特性和价值。古代文学研究中的这些局限,就为日常生活史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日常生活史研究,能使大量的文献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来。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南宋诗人陆游创作了大量的饮酒诗,对这些号称中国古代一人创作数量最多的饮酒诗,可以同他的饮酒方式、酒量结合起来做考证研究,能够得出有价值的结论,比如他在喝得酩酊大醉之后,仍然念念不忘收复失地,这就不是一般文人所能做到的。这样,我们研究古代文学,就不再拘于字面,停留于空洞的观念上,会更加的深入,更加贴近人物本真。
张剑研究员最后总结道:日常生活史的视角不等于非文学研究,而是关注活生生的人,关注事件背后人类的生活情趣和生存智慧;日常生活史的视角也不等于研究的碎片化,而是要从琐碎的材料中发现影响人生存方式和行为选择的一般性或结构性的命题;日常生活史的视角还要具有时代特色,有助于当代人更好地理解生活本身的意义;日常生活史的视角,还要建立在尊重文本、读懂文本、勾连文本的基础上,避免浅尝辄止、形成新的平面模式和视野遮蔽,要像剥洋葱式地层层深入,深入切入到文学的核心。
报告进行了3个小时。中文系教师及研究生同学围绕着日常生活史与古代文学研究的方法、切入点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中文系梅雪吟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