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丽娃沙龙系列学术活动:阎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与当代大学书写
发布时间:2015-04-13        浏览次数:44

   2015410日上午9时,在中文系三楼特藏室举行了一场题为“阎真长篇小说《活着之上》与当代大学书写”的学术沙龙活动。活动由中文系文贵良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丹梦,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何言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王宇平,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冯妮以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部分博士、硕士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大学校园一直是中国当代文学重点关注的对象,大学与当代文学的紧密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当代作家对于大学题材的关注,而且体系在当代作家对大学中知识分子生存状态及精神境地的深入思考。文贵良教授主持此次活动,并简要介绍了各与会人员及阎真的新著《活着之上》。

何言宏教授认为《沧浪之水》写出了大学校园中知识分子残忍化、职业化的生存面向,把知识分子从圣人拉到常人的正常地位,写出了知识分子在精神追求的拉扯下又臣服于体系的挣扎状态。中国当代小说开始用中国古代圣者来衡量自己,而不是西方知识分子的标准评价自身。这是包括《活着之上》在内众多大学小说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写作趋向。

冯妮认为《活着之上》令人想起晚清的谴责小说与黑幕小说,可以看作一部纪实小说。小说主人公聂致远一直没有成长,没有经历作为一个人物所应有的磨砺,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小说所写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并不是非历史的存在,本身就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这在《活着之上》中没有体现出来。就小说中的人物,何言宏教授则认为小说人物没有成长,具有自足的体系。他们在完成与不完成之间,更痛苦,更能彰显《活着之上》和中国当代大学小说中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

王宇平教授从文本细读的角度,指出“鱼尾镇”作为《活着之上》中重要的文学意象,给人带来极高的阅读期待。她认为乡村一直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精神来源,但是这部却未能呈现出“鱼尾镇”给知识分子提供的精神滋养。《活着之上》的知识分子投入大学的生存漩涡一下就被压垮,暴露了自身精神家园的荒芜。小说仅在首尾提及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感召,作者构思的单薄似乎表征了知识分子自身的精神贫血。

李丹梦教授认为对于小说第一章的阅读给人带来很舒服的阅读体验,这与个人经验是与和小说内容重合无关。《活着之上》写出了大学中知识分子的挣扎,写出了知识分子不能离开俗流的一面。但是文学中的知识分子不应该不真实,他们始终陷入义和利的泥淖。阎真写到西山的树,这是见证曹雪芹等圣者的具体意象。提到知识分子书写,李丹梦教授说,鲁迅在写作时从没有给我们一个固定的东西。阎真在写利益时具有一种具象化的思维,他没有吸取曹雪芹的文学养料。这也是很多当代小说的通病,他们往往树立一个具体对象,然后把很多无奈的事情写进去。小说中的赵平平在一次考编制之前补充关于宇宙的科普知识,这里写出了她的对于人生的无常的思维,作者却没有在此基础上深化。

文贵良教授认为这部小说写的赵平平是一个很有光彩的人。相比之下,这部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倒是灰色的。对于权与钱的书写,《活着之上》呈现了知识与经济共振的景象。它通过大学中一个个实例揭示行政权力的细密化,写出了钱与权对于知识分子外在逼迫与压力。这是此前当代大学书写较少呈现的生动场面。

最后,中文系博士生曹晓华,房栋及中文系部分硕士生也就各自的阅读体会进行了积极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