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诠释中国文化意象—胡晓明教授应邀在香港中文大学等作系列演讲
发布时间:2015-04-07        浏览次数:57

    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邀请,中文系胡晓明教授在香港任客座教授期间,先后于20153月至4月期间,在香港树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发表系列学术演讲。胡晓明教授分别以《略论中国文化意象与诗学》、《“川逝”的意象史》和《意象中国的诗意解码》为题,对文化意象进行了多角度诠释。

    文化意象分为胜地意象、文物意象、人物意象、事典意象等。讲演涉及江南、长城、红豆、桃花、川逝、衣冠、严子陵、伍子胥等重要意象。力求发明诗是中国文化意象的解码关键。在演讲中,例举自六朝至明清之诗例与经义相发明,讨论诗与思之交互过程,生命之伤逝、志士之慷慨、家国之忧患、悼友之温情以及个人之神秘体验等,一个词语即一部文化史,从而表明:经义有了诗,由于历史情境的展开与历代心灵的映照,妙思是如何可能,而诗有了经义,也如何重新获得了生命存在的广度与深度。

     文化意象延续了古典艺术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每一场都有感兴趣的观众对这一课题与讲演人进行认真深入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