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丽娃学术沙龙暨“满洲国”研究学术沙龙:当代台湾殖民地文学研究的现况与展望
发布时间:2015-03-17        浏览次数:57

   2015311日下午,台湾清华大学的王惠珍教授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学术沙龙作了主题为“当代台湾殖民地文学研究的现况与展望”的学术报告并与在场师生展开学术对话。本次丽娃沙龙活动,由中文系刘晓丽教授主持,中文系杜英教授与部分研究生、博士生共同参与此次活动。

王惠珍教授曾在日本关西大学专攻日治时期台湾文学研究,现任职于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东亚殖民地文学比较和日据时期在台日人文学。王教授深受日本文学研究严谨风气的影响,其著作《作家龙瑛宗的文学轨迹》便展示了扎实的史料功夫和优秀的学术功底。

鉴于大陆学界对当代台湾文学的了解有限,王教授向在场师生们介绍了台湾文学研究现状、台湾殖民地作家研究的限制与发展,以及东亚殖民地研究的跨界比较的可能性。1994年台湾清华大学召开“日据时期赖和及其同时代作家国际学术研究”会议,使得台湾文学研究正式成为一个学术课题,并鼓励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术研究者。从研究学群来看,日本学者最早开始研究台湾文学,台湾学者则使研究走向多样化,而美国则有杜国清等学者致力于此。随着台湾文学研究的正式提出,台湾文化系所的建制、学术专业性的建制亦紧随其后,并与世界接轨,注重全球化下的跨界交流与对话。台湾殖民地作家研究是台湾文学研究热门且富于特色的一支,但却有种种限制:首先是研究对象——作家数量极少,且多为业余作家;其次,台湾读书市场不容乐观,一方面欠缺日语大众读者,另一方面,因1937年“禁用汉文”政策等历史原因,汉语大众读者也十分有限;再加上台湾跨语问题和殖民地经验的特殊性,对研究者提出了精通多种语言(包括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日语乃至荷兰语和西班牙语)的难题。但此研究亦有不少研究发展的可能性:尽管作家作品有限,但可展开对相同研究对象的多轮研究;将台湾至于东亚版图上,可见其多重边缘性:如中国遗民问题、日本殖民地文学、美援文化、台湾原住民文学等。这些皆可通过与主流文学比较对话而彰显其研究价值。同时,读者研究和媒体研究等新的研究路径亦在探索中。在报告的最后,王教授对东亚殖民地研究的跨界比较的可能性进行了展望,指出了“日语”在现代东亚文化交流中的意义,并对台湾日语作家在东亚殖民地文学的特殊性加以强调。

王教授的报告以台湾学者的视角,加深、更新了我们对台湾文学研究历程,尤其是殖民地文学研究的认识。报告逻辑清晰、细节殷实,内容新鲜生动,加上其幽默的谈吐和率直的性情,使得沙龙氛围轻松活泼,引得在场师生频频提问、讨论。刘晓丽教授、杜英教授对报告做了回应,并和王教授展开了精彩的学术对话:刘教授对报告进行了引申,并提出当代台湾文学的大本营和台湾文学研究现状中大陆学者的参与等问题;杜教授提出台湾战前和战后文学研究情况、台湾当代研究的热题和基础性研究等问题。王教授在提出自己看法的同时,又补充了不少富于趣味的细节。学生们也提出诸如台湾“禁用汉文”政策下当地的报刊杂志发表状况、当代台湾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创作与阅读情况等问题,积极与王教授交流讨论。

本次沙龙活动拓展了师生们的学术视野,引人思考,令人受益匪浅。在一片笑语和掌声中,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