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沈钟伟教授谈复杂适应系统与汉语动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4-12-15        浏览次数:167

    20141125日下午1:30分,在中文系四楼会议室,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安默斯特校区亚洲语言与文学系教授沈钟伟做了题为《复杂适应系统与汉语动态研究》的学术演讲。该演讲被列为本校人文社会科学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及中文系语言学系列讲座。

  

    演讲内容分为五部分:1.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简介。2.个人语言和语言系统。3.个人语言和音变机制4.个人语言和方言形成。5.结语。兹简介如下。

1.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文献中简称CAS)理论是美国学者约翰·霍兰(John Holland)于1994年正式提出的。该理论包括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在微观方面,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最基本的概念是具有适应能力的、主动的个体,简称主体(agent)。这种适应性行动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遵循一般的刺激反应模型,主体的适应能力表现在能够根据行为的效果修改自己的行为规则,以便更好地在客观环境中生存。

2.语言是对个人语言的的综合概括,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实体。按照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语言是个体语言互动所产生的结果。在实际语言研究中,语言学家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掌握同一语言的所有个人语言。通常使用的是一种简化和静化策略。语言和构成语言的个人语言是在语言研究中经常不作区分。

3.语言学家习惯于在语言层次上作描写陈述,但是把这种习惯带到了语言变化的研究中就会有问题。我们可以把语言(L)中一个语音的状态分成静止的和变化的两种情况。在静止的情况下,使用这一语言的每一个个人(S)在这一语音上应当基本一致(X);而在动态的情况下,每一个个人的语言情况就会出现差异(XY)。

4.汉语方言的形成大致有两大类型。在南方,主要是北方汉人往南进入其他民族地区统治,汉语和其他语言发生接触。在北方,非汉民族往南进入汉人地区统治,非汉语言和汉语发生接触;同时汉人往北进入非汉民族地区,和非汉语言发生接触。历史上,汉语延伸所及的地区里,说非汉语的原地居民由于政治文化上的原因,逐步学用汉语,导致最后丢失自己的语言。

    在汉化过程中,非汉人会汉化成为汉人,非汉语会被汉语完全替代。不过,和民族转换不同,语言转换不会彻底。原先非汉语的特征并未完全消失,而是在他们掌握的汉语中保存。因而形成了汉语和非汉语言之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语言区域特征。这种特征的形成正是正是转换过程中不同的语言使用者的参差不齐的个体差异汇合而成的。

5.严格区分个人语言和语言系统是语言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语言学研究中遇到的瓶颈和阻碍在不少情况下和对这个基本问题的认识有关。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强调的正是系统中个体的作用:语言存在于个人语言之中,语言研究尤其是语言动态研究必须重视个人语言的作用。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要求我们对语言的认识从根基上产生变化,放弃把语言作为一个静止的、抽象的、主观的现象,使语言学成为一个更实际、更宽广、更客观、更科学的学科。该理论不提供具体研究语言的方法,但可以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为认识语言的性质提供新的视野,也可以为动态的语言研究开辟新的天地。

 

   沈教授的演讲简明清楚,个人观点鲜明,很有启发性,引起了听众的兴趣。在演讲结束后,多位教师和研究生提了问题,沈教授一一作了回应和解释。

    听讲者既有本校中文系语言学专业的教师、本科生、研究生和访问学者,也有本校英语系的教授、研究生和访问学者等。

     沈钟伟教授生于上海,在复旦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学士学位(1982),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区获得语言学系硕士(1988)和博士(1993)学位,师从国际著名华人语言学家王士元(William S.-Y. Wang)教授。

  他现任美国马萨诸塞大学安默斯特校区亚洲语言与文学系教授,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SSCIA&HCI期刊)副主编,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主编。兼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协会执委,李方桂中国语言学学会秘书、主任等。研究领域包括汉语历史语言学、汉语方言学、语言演化、语音学等。

    他的研究专著有《语音变化动力探究》(1997, Exploring the Dynamic Aspect of Sound Change, JCL Monograph Series No. 11.)、《〈蒙古字韵〉研究》(2008Studies on the Menggu Ziyu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o. A-16,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中国语言史》(2012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与贝罗贝(Alain Peyraube)合著,即出)。编有论文集《吴方言研究的历时研究专论》(2011Special Issue: Diachronic Studies of the Wu Dialect Studies, 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Vol. 5.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