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0日上午10点,我校闵行校区人文社科沙龙,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韩蕾副教授的校庆学术报告《汉语事件名词的界定与系统构建》准时开始。
据韩蕾老师介绍,事件范畴在哲学及认知语言学里,都被认为是事物与动作两个基本范畴融合而成的复合范畴。语言学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到各自语言中事件范畴的映射编码方式。从跨语言角度看,事件范畴在语言层面编码为词特别是名词,是一种有标记映射。但即使是在形态语言里,也存在无标记的事件名词,同时事件名词存在广泛的多义兼类这样普遍的语言共性。在充分吸收形态语言研究经验的基础上,韩蕾老师明确地指出,汉语事件名词的界定应该坚持分布原则,以此构建起适合于汉语的事件名词类别系统。
这次报告的点评专家是著名语言学家、上海师范大学博导、教授张谊生老师。张教授首先对韩蕾首次在国内全面系统地提出“事件名词”这样一个兼顾事物与行为的词类范畴进行了高度肯定。认为韩蕾老师十年来长期关注、研究事件名词,以此取得国家社科基金并顺利结项,这必将对汉语学界的名词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接下来,针对韩蕾老师的这篇报告,点评人张谊生老师认为存在以下三个优点:创新意识强而且有事实依据、视野开阔而且理论性很强、充分考虑的研究成果应用性。最后,对这篇论文所涉及的一些具体概念的阐释,以及与事件名词相关的其他研究文献,张谊生教授也给出了进一步的修改补充意见。
现代汉语教研室全体老师参加了这次活动。左思民教授认为,事件名词的研究要特别注意区分两类现象,一是construction之类,二是breakfast之类。前者是动词派生而产生的事件名词,所以名词带有内论元,可以看成是对动词功能的继承;但后者并非动词派生而来,那么就很有可能是源于该名词背后所隐藏的图式(script)。所以汉语事件名词的后续研究应该特别关注对后一类事件名词的研究。而且这类事件名词对汉语这样没有形态的语言来说,意义更为重大。徐默凡老师也认为,事件名词的语义研究需要加强对认知语义图式的考察,同时避免名词界定与界定标准之间的循环论证。上海交通大学陈丽老师也从事件语义学研究事件动词的角度,提出了事件名词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现代汉语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都聚精会神地听取了整个报告,并对张谊生教授的深刻点评及诸位老师们的精彩发言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不少研究生同学都表示,这次报告不仅让他们对韩蕾老师的研究课题有了进一步了解和把握,更是通过老师们这样面对面的讲解、点评和质疑的交流方式,明白了语言学论文的思考及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