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古文字学优秀后备人才
发布时间:2020-05-12        浏览次数:987
 与刘志基教授谈华东师大汉语言文学

(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刘志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负责人,先后荣获第五届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华东师范大学教学标兵等荣誉称号。主讲《汉字文化》《汉语文字演变与中国文化传承》等本科生课程。近年来,主要从事甲骨文、战国文字等古文字研究与信息化处理,出版有《古文字考释提要总览》(已出四册)《中国出土简帛文献引得综录》(已出郭店楚简、包山楚简卷)《中国文字文物大系》(全十五卷)《中国书法史绎》(全七册)《中国文字发展史·商周文字卷》《数据库古文字研究论稿》等多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

 

刘老师好,华东师大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已经启动,您能介绍一下国家推出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的重要意义吗?

古文字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主要依靠历史文献来传承,而古文字材料则是历史文献中相对年代更早,且更真实地保存了历史原貌的种类,因而成为中国文化资料中最具历史厚度的部分,文化之寻根,传统之溯源,不能不依赖于古文字的解读研究。

 

古文字又是冷门绝学。由于种种原因,古文字这种文化资源,尚未得到与其地位相适应的社会关注与重视,而古文字学科的建设,也不能满足中国社会文明建设对它的期待:知识系统与传习方式的特殊性,构成了古文字研究入行的种种障碍;研究者过于小众,导致学科的边缘化;研究成果难以传播,又造成其社会关注度的下降。这种现状,无论是对古文字学科自身的传承发展,还是古文字学科对现实社会文明建设的贡献而言,都是急需改变的。

 

由此可见,国家推出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着眼于国家现代化文明建设的需求,通过加强古文字研究的人才的科学培养,来推动古文字研究的传承发展,进而光大优秀传统文明资源,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是优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项科学决策。

 

您能谈谈华东师大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期待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吗?

古文字的知识系统是以为基本单位的,而一个汉字就是一部文化史,研究对象本体所携带的海量信息,规定了专业基础积累的厚度,是古文字人才培养的关键。古文字是上古人类行为的遗迹,而任何断代的人类行为,都是当时人类适应生存环境的方方面面的综合现象。因此古文字研究,又是一门功夫在字外的学问,古文字人才,需要跨学科的知识储备。

 

古文字研究的手段、方法乃至研究模式形成于前数字时代的主要是手抄传播的字处理条件,虽然也积累了许多的值得继承的优秀传统,但是在全新的数字化智能化字处理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今天,古文字研究不断合理引进最新字处理科技提供的发展动力,优化手段、方法和研究模式,又是今后的古文字研究者必须具备的能力。

 

综上,华东师大的汉语言文学(古文字方向)强基计划注重培养学生如下素养:具备甘坐冷板凳的传统专业精神,形成坚实的古文字知识储备和专业积累;拓展宽博的人文学科知识结构,提升跨学科研究的眼界和能力;善于顺应文字处理技术不断发展的现状,与时俱进,锐意创新。

 

基于这样的目标,华东师大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强基计划将打造以古文字学和出土文献为核心,以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古代文学为两翼,注重古文字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课程体系,共育厚基础、宽口径,具备国际学术视野的古文字学优秀后备人才。

 

您能介绍一下华东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有什么优势和特色吗?

华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所依托的中文系是蜚声海内外的学术研究重镇和人才培养基地,专业创建于1951年,是学校最早建立的专业之一,1994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007年入选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特色建设专业,2008年入选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014年入选教育部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A”档。2018年,在全国率先完成教育部师范专业第三级认证打样工作。2019年入选上海市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及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下辖古籍研究所、先秦诸子研究中心、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秉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原典、守正创新的优良传统,凸显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注重把学科优势与学术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注重名师引领,以全过程导师制育人;构建基本要求+自由选择的课程体系,丰富以兴趣为导向的选修模块;注重以学生为中心,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读书会、学术沙龙、创作竞赛等形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专业有优秀的学术传统,汇集了一批学术大师。专业传承徐震堮、施蛰存、程俊英、史存直、王元化等老一辈学者的思想和学术特质,强调有思想的学术,有学术的思想,造就思想和学术俱佳的宏通之才。改革开放以来,中文系几代学人各领风骚,涌现了毕业生作家群、学者群、出版家群和教育家群四大群体,育人成果被誉为华师中文现象。

 

古文字学方向由戴家祥、史存直、李玲璞等老一辈古文字学家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出过《金文大字典》《古文字诂林》等具有重大影响的专业成果。近二十年来,该方向瞄准学科的时代发展趋势,聚合团队,锐意进取,发展成为学科内公认重镇之一。与古文字学方向直接对应的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200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百所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唯一的文字学基地)。同时进入各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

 

该方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一是顺应数字时代学科发展趋势,在古文字数字化、古文字识别以及智能化研究方面走在前列;二是研究方向齐全,研究人员实力雄厚。在先秦、秦汉以及少数民族古文字研究等各个研究方向,建立了包括二级教授、终身教授在内的实力雄厚的研究团队;三是团队协作能力强,文理交叉,集体攻关,获得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不断推出重大创新成果。

 

古文字学的上述研究特色,可以精准对接强基计划古文字人才培养的各种要求:用现代化的手段创造古文字学习研究的优良条件和环境;给各个方向的古文字研究人才培养配套优质的师资和学术平台;培养学生掌握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古文字研究范式。同时,古文字学专业主办CSSCI来源集刊《中国文字研究》,主办国际期刊《Journal of Chinese Writing Systems》,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学术成果交流、共享和传播的有力支撑平台。

 

您能介绍一下华东师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古文字学方向)主要的培养举措吗?

强基班将延续中文系一直坚持的前期导师制度、专业导师制度、国学专书系列导读课、人文经典导读、学年论文、小班教学等优秀做法,并以大师引领为核心,通过强化使命驱动,创新学习方式,科学选才鉴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科交叉,深化国际合作等手段,共育厚基础、宽口径的古文字学优秀后备人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东师大古文字学专业将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特色,以已有的古文字智能图像识别系统和古文字网络数据库为基础,进一步打造古文字学强基计划的助学利器,让来到华东师大进入古文字方向强基计划培养的同学,获得实实在在的最现代化的古文字学习条件。

 

1.单独编班,小班教学,形成重基础、重思考、重研讨、重创新的班级氛围。

同学入学后,单独编班,配备专门辅导员做好学生管理工作,配备立体化导师队伍,实行小班化教学,注重打造重基础、重思考、重研讨、重创新的班级氛围。

 

2.强调课程思政落实,注重三全育人,凸显立德树人核心使命。

发挥中文系入选首批上海市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的优势,强调全部课程落实课程思政,注重课程育人,扎实凸显立德树人核心使命。

 

3.大师引领,名师参与,构建强基计划导师制新模式

注重大师引领,名师参与,形成学术班主任-学业导师-科研导师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导师队伍和导师活动新模式。

 

1)学术班主任:由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终身教授担任,在班级中倡导和营造学习与思考无处不在的理念和氛围。

2)学业导师:由高水平学者担任,以经典阅读、出土文献阅读和古文字识读为主要抓手,通过小组讨论、研讨等形式开展导师活动,拓展第一课堂,夯实专业基础,打牢专业根基。

3)科研导师: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负责人担任,以项目为载体,吸引学生提早进入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研究和创新能力。

 

4.使命驱动,创新课程,打造古文字学人才培养课程新体系

1)课程体系以古文字学和出土文献为核心,以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古代文学为两翼,以古代文明和文化传统为目标,同时兼顾传统文明的现代转化,注重通识教育的浸润熏陶。

2)在专业必修课中打造荣誉课程体系。荣誉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同类课程更深入,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促进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探究精神。通过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

3)全新打造专业进阶”“学术前沿”“专业实践等模块化、个性化的专业选修课体系,因材施教,确保各环节良好衔接又形成合力。

4)培养过程注重古文字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古文字的数字化已是大趋势,古文字资料的发掘、整理和保护、辨识和解读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将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处理等现代化手段对古文字资料整理和研究的能力,为古文字学开辟学科新领域和前景,探索实践新文科实施路径,对接国家重大战略。

5)鼓励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学科、跨年级选修相关课程,文理融合,在跨学科中成长,汇通古今,了解中国历史、社会、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鼓励学生选修合适的研究生课程。

 

5.与书院联动,强调价值塑造,提升使命担当意识

培养过程将注重与本科生书院联动,重视学生人格养成,以使命驱动为初心,有熏陶、有浸润;结合书院学习生活社区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直面古文字学学科前沿与人类文明发展,激发学生志趣和自我驱动力,鼓励学生坚守学习初心,培养学生的学术抱负。

 

6.创新学生学习方式,注重课堂内外结合,助力学生成长

1)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选择导师、专业、课程的空间。学术氛围宽松化,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

2)在坚持混合式课程的基础上,推进小班研讨和完全导修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加强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变课堂为师生、生生合作互动的平台,鼓励学生团队合作。

3)积极运用慕课、大夏学堂等网络平台进行教学,授课形式互动化,师生可实现课堂内外、线上线下随时讨论。

4)强化专业学术实践,鼓励学术交流。

 

7.加强境外交流,提升国际视野

1)创设丰富的外语学习条件,把外语学习和专业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具备阅读英文文献、撰写英文论文及用英语流畅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

2)搭建丰富的国际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境外交流。通过邀请国际一流学者开设课程、开展一个月以上的学术工作坊等,让学生有机会与国际知名学者交流和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