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现代中文学刊》改刊十周年纪念论坛、“中文学术与期刊生态”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语言文学学科博士生学术论文研讨会在校举行。本次会议由我校研究生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办,由我校中文系、《现代中文学刊》编辑部承办,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协办。来自全国近30家中文学术期刊的编辑及相关负责人与我校中文系师生、《现代中文学刊》编辑及负责人员共聚一堂,为中文学术期刊的发展出谋划策。
上午,由中文系系主任朱国华主持开幕式。研究生院培养办主任陈灵犀在致辞中将中文学术期刊发展与博士学术能力培养联系起来,实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现代中文学刊》主编陈子善在发言中从个人史的角度追溯本刊草创、改刊、完善到成为双核心期刊的历程,并指出要尝试使学术变得活泼有生命力。中文系党委书记王庆华致欢迎词,并讲解了本次三项会议结合的模式,表达了对期刊建设和青年学者培养的期望,呼吁整个学界特别是学术刊物更多关注青年人学术发表的问题。开幕式结尾,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吴瑞君致辞,她介绍了华东师大的期刊总体情况,希望期刊生态朝着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随后,“中文学术与期刊生态”学术研讨会分两组进行。第一组“中文学术期刊生态与现当代文学研究”由《现代中文学刊》副主编罗岗主持。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围绕组稿内容、审稿模式、网刊建设、青年扶持、国际化发展等内容进行探讨,为《现代中文学刊》与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借鉴经验。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认为,期刊与学术之间应建立一种良善的生态关系,不能将中文核心期刊视作学术评价的唯一标准。复旦大学古籍所教授陈建华表示,《现代中文学刊》在坚持文学本位的同时,积极跨界、与时俱进、不讲文派,开创了很好的人文传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执行主编傅光明对“学术期刊当学术立刊”作出了反思。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郭春林从知识共享的角度出发,指出网刊是一个比较好的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的方式。《新文学史料》主编郭娟提到在史料越来越边缘化的研究现状下,特别希望中青年做访谈史料,为当代文学的史学化、经典化提供新思路。《文学评论》编辑何吉贤认为期刊杂志在“杂”的特点下,应当保持“专”的水平,使杂志内容既丰富又专业。《鲁迅研究月刊》副主编姜异新就打通学科壁垒、建立学术共同体、表达学理提出了独到见解。《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表明了中文学术期刊发展的困境,中文学术期刊面临着时代塑造的问题,或者自我塑造和被塑造的问题。《文艺研究》编辑李松睿结合自己投稿的三次经历,提及《现代中文学刊》在扶持年轻人、以学术为标准、不考虑话题的禁忌性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南方文坛》编辑李北京对比了现代期刊和当代期刊,强调“细节”对学术研究具有启发性。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勇详细回顾了《现代中文学刊》前身《中文自学指导》,对本刊史料的绝对重视和全面运用及多样灵活的板块设置给予高度评价。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孟庆澍总结出《现代中文学刊》办刊的“六大主义”,注重刊物的先锋性特征。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尧详细说明刊物在保留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同时也会影响到学术生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王风阐述了文体与学术写作的相关问题,建议在学术的多样化方面做出一些贡献。《当代文坛》主编杨青就“作协系统”期刊和“学院派”期刊进行比较,点明各自的差异,促进双方共同学习。《中国文学研究》副主编周仁政表示《现代中文学刊》具有专业性、史料性,价值很高。
第二组会议“中文学术期刊生态与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由华东师大中文系副系主任文贵良主持。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曹旭强调了稿件质量对期刊发展的重要性,期刊编辑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曹红军指出要树立良好的期刊评价标准,鼓励不同期刊相互借鉴、相互推动,从而促进期刊生态的良性发展。《文艺理论与批评》副主编崔柯谈到学术生产力的问题,每年优秀的论文产出有限,作为期刊主编要更主动地参与学术建设,促进学术生产。《外国文学》副主编姜红以核心期刊的评定为例,强调建设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梁展指出好的学术规范要传承,更要创新。《当代修辞学》主编刘大为主张我们应该在中国语言文学的范畴里去讨论中文学术,中文学术研究是文学和语言学的交融。《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刘大先提到现在中文学刊大多以现当代文学为主题,希望以后能多关注民族文学的研究。《国际比较文学》主编刘耘华谈到了编审的程序正义和人情问题,指出有良知的编辑应当严格把控稿件质量。《语文研究》编辑刘嵚以自己的办刊经验为例,说明期刊编辑要秉着如履薄冰的工作态度,认真仔细地审核稿件,给作者提出详细的修改意见,如此才能保证期刊的学术性和创新性。《复旦学报》编辑罗剑波表示要关心、支持青年学者,尤其是对在校的硕士生、博士生机会大力的支持。《文学评论》编辑马勤勤认为各大期刊在坚守自家风格的同时要了解同行刊物的特点,从而给作者精准的意见,将他们的文章推荐到更合适的刊物上。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饶龙隼呼吁学术期刊给年轻学者更多的机会。《中国比较文学》副主编宋炳辉提倡中文期刊应该秉承多元化发展的理念,在编选稿件时思想开放、兼容并包。《外国文学研究》主编苏晖重视把期刊发展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既要引进国外优秀学术成果,又要把中国最好的学术研究推广出去。《文学评论》编辑吴子林建议期刊选稿不应拘泥于现有的学术范式,鼓励学者打破常规,呈现个人化的创造性学术思想。《古汉语研究》编辑部主任徐朝红谈到办刊要办出特色来。《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表示不但要建立学术共同体,也要思考跨学术共同体的问题。《语言科学》编辑部主任余光武肯定了期刊审稿要坚持作者不问出处、论文不问长短、双向审稿制的原则。《艺术百家》主编张超提出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优化期刊生态的有效方法。
下午,华东师大第二届语言文学学科博士生学术论文研讨会按专业设置,分四个会场召开。各大名刊主编、学者对华东师大中文系41名博士生的学术论文进行审阅、批评。主编学者对论文的选题意义、问题意识、行文逻辑、论证方式、结构框架、语言表述、文献注释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的诊断,最后评审出13篇优秀论文。论文研讨会结束后,由中文系系主任助理王嘉军主持闭幕式,中文系副系主任文贵良总结致辞并颁发优秀论文奖。
附:优秀论文获奖名单(按姓名音序排列)
丁瑶:从“苦难者”到“传承者”——埃涅阿斯的流亡之旅
冯芽:“东北作家群”的形成与1930年
胡士然:《民国日报·妇女周报》刊周作人集外文考释
李根:“涵泳”范畴的美学生成论
马继:清华简《说命中》“ ”字補释
孟亚茹:言语噪音下青少年音位范畴感知及其发展
史琤:空间的政治:秩序重建与权力的再分配——以《邪不压正》为例
孙广:论杨慎的“非孟”
王海涵:从视觉到声音:演说风潮与中国近现代白话文变革
王琳夫:曲类交叠与文本呈现——论词调中曲类名称的使用逻辑
张吕坤:散发将凌波:台湾时期章太炎思想的开阔
张晓东:“芝兰”考论
周阳:本草文献 、梔、椀、梡、槵异文考证——兼论辞书中梡的音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