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语言康复和语言发展》:“新文科”背景下中文学科专业实践课程建设
发布时间:2023-12-27        浏览次数:10

新文科”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核心在于跨学科整合和创新,将传统的文科学科与现代科技、社会需求相结合,以培养更具时代感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在此背景下,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近年来开设专业实践课程《语言康复和语言发展》,引入闵行区启音学校的优秀教师团队和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教学实践与学术实践等多元化教学形式,使中文系同学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听障人群的语言发展过程和教学规律,提升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今年是该课程开设第四年,在多方支持和协作下,中文系的师生们再次走进听障儿童的课堂,积极探索和研究听障人群的语文教学及其语言发展的相关问题。

课程背景

近年来,随着融合教育理念在中国的普及和实施,越来越多的听障孩子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此外,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是儿童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语言习得的规律和过程。通过《语言康复和语言发展》这门课程,中文系的同学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听障人群的语言发展,在理论学习和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关注听障儿童的学习特质与社会需要,呼应国家发展需求,用人文关怀和责任意识为听障儿童带来更多帮助。这对于同学们未来从事教育、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语言康复等领域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简介

该课程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语言康复和语言发展的基本理论、融合教育的理念与现状、听障儿童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挑战,以及我国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课程将根据合作单位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教学实践过程提供的丰富语料,进行观察和初步加工,形成相关学术实践报告,从而让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良好学术习惯和学术敏感性,提升科研能力。

教师团队

《语言康复和语言发展》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韩蒙如老师和闵行区启音学校的骨干教师们共同授课,让学生在了解相关听障儿童语言习得规律和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体验听障儿童语言康复与教学的机会,拓展专业理论知识的外延和深度。

韩蒙如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语言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童语言习得。

启音学校

闵行区启音学校是一所对听力受损学生实施九年义务教务的特殊学校,是全国知名聋校、教育部首批“医教结合”特教师资培训基地校。学校根据特点组织力量,自己创意、设计、制作适合聋教育各学科教学软件,在探索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以华东师大牵头开展的医教结合办学新思路引导下,目前学校在校园内全面开展听障学生的语言康复、素质能力培养课程活动,深化并融合强化口语教育、能力素质培养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把聋教育改革紧密结合在素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

参与课程建设和授课的老师包括杨娅菲老师(中学高级教师,闵行区启音学校课程教学指导室主任)、成旭星老师(中学高级教师,闵行区听障康复指导中心常务主管)、秦胜英老师(闵行区骨干后备教师)以及李燕珍老师(启音学校综合康复教研组组长)。

教学安排

课程分为课堂教学、教学实践和学术实践三个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对儿童语言康复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层层递进的探索。

01 课堂教学部分

在课程中,韩蒙如老师首先讲解了儿童语言早期发展和特殊儿童语言发展的理论知识,并介绍了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

来自上海市闵行区启音学校的成旭星老师和李燕珍老师为同学们讲解了听障儿童康复课程设计与教学以及融合教育的理论知识。两位老师帮助同学们厘清了听觉障碍的定义、分级及成因,通过体验使用听力计和学看听力图,掌握初步判别听障类型的能力。

在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个性、特质与需要被广泛考虑,教学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导向,结合阶段学习目标,充分使用教具和多媒体资源,在可监控的量化行动下让特殊儿童获得高质量的普通教育。以课程《西红柿女孩》为主要案例,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评估-制定-设计-实施”四个维度了解个性化听觉康复训练的教学设计流程,并从中获得教学实践经验,对听障儿童言语康复建立起更全面深入的认知。

老师指导同学使用听力筛查设备

阅读听力曲线图

来自启音学校的秦胜英和杨娅菲老师为大家介绍了聋校低年级和中高年级语文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两位老师从实际教学经验出发,结合具体而生动的教学案例,为同学们带来真实教学情景下的特教课堂分享。


02 教学实践部分

本课程充分借助合作单位的独特优势,在本学期开展了“听障儿童语言康复课程设计”“听障儿童语言课程教学设计”两次实践活动。主要运用“撰写课程设计—说课展示—教师点评—课堂实施—反馈修改”的方式,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有效将课堂教学中教授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践问题中;将同学们分为三个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形成合作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介绍相关测试仪器

现场观摩教师课堂

在教学实践之中,同学们走进听障儿童的学习情境,通过现场观摩教师课堂和说课展示,发现和体验听障儿童在学习中的优势与困难,从而针对性地调整和修改教学设计内容。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本次实践中奉献出教学“首秀”,在提高自身技能的同时,更亲身体会到为人师的不易与使命。

进行教学实践,实施教学设计


03 学术实践部分

理论学习与实地实践告一段落,在优秀教师团队的指导和课程内容的启发下,同学们围绕聋人和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发现了许多新颖的观察角度,也收获了独特的学习与教学经验。在课程最后,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实践中的语言学现象进行讨论与反思。通过处理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丰富语料,比较同学与启音学校老师教学中的语言特征,进一步分析语言康复和语言发展的相关问题。

结语

该课程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语言康复和语言发展的基本理论、融合教育的理念与现状、听障儿童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挑战,以及我国相关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课程将根据合作单位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教学实践过程提供的丰富语料,进行观察和初步加工,形成相关学术实践报告,从而让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良好学术习惯和学术敏感性,提升科研能力。


学生感言

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曾昀子

在这门课上,我学习到了很多富有实践性和现实性的知识,韩老师从儿童语言习得的专业角度为我们讲解了语言习得的知识,启音学校的老师则结合听障儿童实际案例,教我们如何构建一堂个训课和语文课。在两次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耐心亲切地解答我们的疑惑,为我们的教案提出建议。语言学概要课上埋下的言语治疗师的种子,在这门专业实践课上得以生根发芽,我也学会了如何用专业知识帮助听障儿童并初步了解了我国言语康复的发展情况,受益匪浅。

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林琳

语言习得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它的发展与康复都是相当吸引人的话题。这门课从“语言康复和语言发展”出发,收获之广远远超过我最初的想象。无论是学习听障理论的相关知识,还是真正走入情境去完成教学设计的实施,每一个环节都有它存在的必要。新的发现总是会在下一刻出现,知识与经验不断回扣,非常有意思也非常有意义的一门课程!

2021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温钰茵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深入了解语言康复的基本理论,以及语言发展在融合教育中的重要性。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到对听障儿童的教学设计需更加细致入微,注重个性化教学。通过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灵活运用图示和动画等的视觉辅助方式进行教学。与听障儿童的互动使我深刻认识到语言康复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关注学生需求,提供贴心教育。这不仅拓展了我的教学视野,也培养了更为细致入微的教育观念,对未来职业生涯将产生深远影响。



撰稿:聂怡琪 杨娅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