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天地,细品人间
周星贝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2024级中文系本科生周星贝。非常荣幸能够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一员,并作为2024级本科生新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暑去秋来,卿云烂漫。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相聚于此,想必与文学都有着一段独特的缘分。而我与文学的羁绊则始于儿时听妈妈讲《诗经》背后的故事。妈妈说,我们能在一幅幅水墨画般温厚而不失顿挫的文字里看到千年以前的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与喜怒哀乐,要感谢那时奔波在各地的“采诗官”。他们去倾听人们的语言、感受人们的生活,将最真实的情感和最动人的细节记录下来,编成可以吟唱的诗歌流传至今。那时我就在想,这是一个多么浪漫的职业啊。
渐渐地,我发现文学创作似乎就是一个“采诗”的过程。我们所收集的是自身的、周遭的真实,而我们所讲述的是凝练了的、重构之后的文本。我们以语言为工具,构建起文学的“乌托邦”。文学引导着我们以陌生的、新奇的眼光去审视那些曾经让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以便为生活开创新的可能。如同那些“采诗官”一样,将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视作有灵,将生活中的劳作、恋爱视作一种仪式,在那样的语境里,一切只是我们建构的意义,却是超越现实的真实。
史铁生曾言,“唯有文字能够担当此任,宣告生命曾经在场”。非常幸运我们能够来到中文系,学习用文字去感受、去记录,去想象、去传达生命的全部现实性与可能性,并在对个体的深切体察与悲悯、在对道德的敬畏与深思中领悟钱谷融老先生所言“文学即人学”的深刻内涵。文学以虚构为桥梁,带我们深入理想与现实的幽深分野,触碰乾坤万里、人生百态;但其广袤的视野与极致的浪漫时刻提醒着我们将视线收回起点、将行动落于地面——那支撑文学的当下与现实。
作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新一代传承者,我们理应思考我们需要担当怎样的使命,如何去承担这样的责任,如何用我们的所学给时代的大课题做注脚。当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时代的洪流镌刻出新的走向。从年前兴起的大数据语言模型,到今年备受关注的武汉“萝卜快跑”事件,人文与技术的碰撞时刻提醒着我们如何在AI建构的坐标系中找寻我们的精神原点。我们将思绪落于笔端,所为的绝不仅应是小阁书斋里脱于现实的自娱自乐,更应是响应时代号召的发声者和服务于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有识青年。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长空送鸟印,留幻与人灵。”我们见过极好的与极坏的,极残酷和极温柔的世界之后,我们仍能怀着大爱与悲悯欣赏和珍惜一切平凡的事物,观照草木生灵,带着文学赋予我们的“人文情怀”,躬身入局,细品人间。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未来的学习与学术之路或遇坎坷,或逢彷徨,但希望我们在未来每一个挑灯沉思的静谧夜晚、奔波于课业与考试间的日子里,不要忘记最初支撑我们来到这里的理想,不要忘记“文学即人学”的情怀和“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责任与担当。愿我们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四年的求学生涯中,内心丰盈,无问东西,追光逐梦,迎接属于我们的阳春。
最后,再次感谢学校给予我们的关怀与培养,感谢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与无私奉献。请相信,我们会铭记教诲,不负韶华,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