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中文系2024级开学典礼教师代表丁小明教授发言 | 不卷卷之、趣味与近身之学
发布时间:2024-09-12        浏览次数:10


不卷卷之、趣味与近身之学


丁小明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


很荣幸能作为教师代表在中文系2024级新生开学典礼上发言,我是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教师丁小明。首先,欢迎同学们来到你们人生中新的一站ECNU,无论是新新生,还是新老生,我想此时此刻都是你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你们带着父母家人的祝福与骄傲来到这里,你们将在樱桃河畔开启你们的逐梦之旅。你们将会拥有怎么样的华师故事,会书写出如何精彩的中文系剧本呢?尽管现在谁都无法料想,我想我与你们心情是一样的,那就是对未来充满期待!


在此,先跟大家分享一件大事与一件小事。大事就是唐代文学研究专家陈尚君教授在上个月推出了《唐五代诗全编》一书,这部以他一人之力、积40余年之功、有着1800万字的唐诗文献集成性巨著,一经推出,立刻好评如潮。小事也是与《唐五代诗全编》编撰有关,差不多十年前,陈尚君先生、刘永翔先生在华师大小聚,聚会约在晚八点结束,陈尚君先生说他九点左右到家后,至少还能再工作一个半小时,我当时就被尚君先生如此投入的治学状态给震撼了,可能我晚上回去也会翻翻书,或是回回电邮,但完全没有陈教授那样精算到将这几个小时如何充分利用的想法,要知道陈教授在当时已经是圈内数一数二的大学者了,还在如此争分夺秒地从事学术研究,陈教授的这一状态让我想起当下一个词——“卷”。


“卷”好像不是一个褒义词,但是我们要看是如何的卷法。换言之,是跟别人“卷”,还是跟自己“卷”。对于同学而言,尽管仍面临从绩点排名到科研成果发表等等各种的“卷”,但大家已没有高考那样的巨大压力了。所以,同学间的那种“卷”大抵可以弱化。取而代之的,应当是自己跟自己的“卷”,我以为孔孟之道中的“为己之学”,就是一种自己跟自己的“卷”,同时,这种卷法中还有一个悬鹄甚高的目标:“日日新”,也就是说今日之我要超越昨日之我,明日之我又要超越今日之我。这其实是一种相当严苛的“卷”法。因此,我以为,陈尚君先生这部巨著《唐五代诗全编》的完成就是他跟自己卷了四十年的一个明证。在此,我将这种跟自己的“卷”法称为“不卷卷之”,“不卷”是指同学间不必过多攀比,“卷之”则是自己跟自己比而力求“日日新”。试想如果我们都能如陈尚君教授一样跟自己卷上数十年,还有什么不能成功之事呢?


然而,我们似乎又会碰到新的问题,只跟自己卷、不跟别人卷的卷法固然高尚,但是为了学术研究跟自己“卷”上几十年是不是很恐怖、很辛苦啊?陈尚君先生四十年磨一剑的学术活动被称为学术长跑,类似这样的长跑还有不少,比如顾廷龙编著《尚书文字合编》一书,前后历时六十年之久。这些学者能数十年专注于一项研究,除了坚韧不拔的毅力与强烈的使命感,不能忽略的一个原因是,学术研究使人乐在其中。关于这一点,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说:“黄大痴九十而貌如童颜,米友仁八十余神明不衰,无疾而逝,盖画中烟云供养也。”我想,人文研究在培植趣味,滋养心灵,安顿自我上的效用与艺术创作是相近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话题,学术长跑中的趣味是你最好的陪跑者与供养者。


第三个话题是关涉专业研究选题方向。同学们正是在探索自己的学术道路之时,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探寻研究方向上,我从古典文献学的角度给大家一点建议,就是关注“近身之学”这一方向。所谓“近身之学”是指学术研究中因为亲缘、地缘、学缘等关系所建立的一种方向与选题。比如在现代学术史研究中我发现,罗振玉、胡适、张元济、顾廷龙等学术大师,他们在各自的研究中精进无比的同时,又会为自己保存一份自留地,那就是对一己的家族、乡邦及师门的文献念兹在兹,并尽力搜集、整理与研究。这些文献中包含着这些学术大师们关于故园、乡关、师弟的情思恩义,这其中既有他们人生与学术起跑时的样貌,也可能隐藏着他们的精神寄托与情感归处。所以,我希望大家留意“近身之学”这一方向,如果说家族、乡邦方面因为文献不足征而暂时无法拓展,至少可关注华东师大以及中文系的历史与文献,或许这些“近身之学”的文献中包含着你学术身份中“我从哪里来”与“我是谁”的内容,甚至还影响着以后“我往哪里去”的借鉴。


同学们,闵行校区夏木阴阴,鸟鸣声啭;秋叶布地,天地寥廓。身处其间,适宜读圣贤之书,养浩然之气。在未来的三年或四年中,让我们以“不卷卷之”的态度夯实专业基础,在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术方向的同时,培植一份能供养你长跑的治学兴趣。最后,希望大家在ECNU这一站、在上海能看到更大的世界,在追求知识、开拓心胸的同时,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