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人文研究的家国情怀——沪陕闽三校中文专业拔尖学生论坛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3-11-21        浏览次数:10

活动回顾

20231110-11日,人文研究的家国情怀——沪陕闽三校中文专业拔尖学生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论坛为邀请制,期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受邀师生赴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参加了本科生学术论坛及人才培养交流活动。

本届论坛聚焦新文科价值导向,在中文学科领域内经典问题的基础上,鼓励跨学科、跨方向的来稿,引导学生突破现有知识框架和思维限度进行大胆创新。论坛以培育具有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文科人才为核心关切,并以此为标准设置六个分会场的议题。论坛期间,三校同学共汇报了44篇具有鲜明问题意识的学术论文。各会场的参会教师综合论文内容、选题意义等方面,评选出14篇充分体现了中文专业拔尖学生学术才能与创新素养的论文作为本届论坛的优秀论文

开幕式

1110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4430会议室举行。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23级硕士研究生、首届元化班班长古舜禹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贵良教授作开幕致辞。文贵良教授提到,自晚清以来,中国的学术发展就是在世界中的学术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一部分,中国优秀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同学们在刻苦钻研、不断进取的学术道路上要重视家国情怀,在发扬中国优秀文化的同时,也要有开放包容的世界性眼光,形成一种以中国为主体的世界性的胸怀。

文贵良教授继续谈道,上海、西安和福州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个金三角,把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陆联系了起来。三校在地理位置上形成的这种坚固结构也代表着三校之间的深厚友谊,不仅在教师层面来往关系密切,也在同学前后辈之间传承延续,几乎每年都有来自陕西师大、福建师大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进入华东师大中文系攻读研究生学位。缘此,文贵良教授认为此次论坛对于密切三校联系,加深三校同学间的学术友谊具有重要意义,他鼓励同学们在论坛期间大胆交流、勇敢表达,不仅收获学术上的开阔视野,也收获朋辈间的珍贵友谊。在致辞最后,文教授表达了对此次论坛的高度期待,并预祝论坛圆满成功。

之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跃力教授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颜桂堤教授就三校中文专业拔尖学生的培养情况进行交流介绍。李跃力教授表示,陕西师大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基地作为第三批获批的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在课程体系上贯彻新文科的理念,开设了较多理工科、文史哲的课程,并设置了本科生导师制、项目主任制、班主任制和读书会制等机制,将文学院的资源配备于培养未来的学术精英。颜桂堤教授则表示,福建师大孙绍振中国语言文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同样是第三批获批的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采用书院制培养,开设了专题课程,每学期由十位知名教师以接力的形式授课,并开设了文学创作与批评课程,邀请青年作家和批评家开展教学,从学术和创作两方面培养拔尖人才。汤拥华教授提到,华东师大中文系元化班的学生在追求学业的基础上,也追求有学术的思想与有思想的学术这一治学精神。在培养上,元化班继承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传统,蕴含文史哲的深度互动及基础和前沿之间的张力,设置了以经典研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并鼓励拔尖学生带动非拔尖学生进入学术氛围。三位老师都认为深厚的学术友谊对拔尖人才的成长道路是大有帮助的,他们共同期望此次论坛能够成为三校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同学友好交流、亲切往来的弁言,从而开启三校之间美好情谊的新篇章。

开幕式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主任刘阳教授作了题为20例:文学评论的难处与克服》的学术讲座,通过20个在逻辑或学理上出现谬误而有失公允的文学评论案例,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具体方向提点了评论的方式与原则。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彭国忠教授作了题为《谈谈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讲座,借自身的求学、教学和研究经历向同学们指出,研究古代文学要在泛读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研究兴趣进行定点突破。在此过程中要重视培养理论功底,避免就事论事的简单考证。两位老师的讲座在学术研究的不同方向上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也为接下来两个半天的学术交流活动作了预热。

学术论坛(上)

1110日下午的学术论坛在三个分会场同时开展,分会场的议题分别为文艺理论的跨语境对话世界文学的映照与互鉴语言文字的考辨与读解

文艺理论的跨语境对话

议题一文艺理论的跨语境对话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张翊群、刘锦帆、周玮譞、胡欣悦、张东一,陕西师范大学的张怡姗及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年姝祺的七篇报告组成。

张翊群认为,席勒从先验道路出发,提出喜剧可以取代悲剧。在这一视角下,喜剧扬弃了质朴文学与多情文学,从而达到合题的高度,这就为观念论提供了一个文学路径的思考。年姝祺总结了哥特式小说中所共同具备的哥特因子,如病态的人格以及扭曲的道德伦理观念,并分析了小说惊悚、诡诞、怪怖的故事情节令读者深受震撼、毛骨悚然,进而生发阅读愉悦的原因。张怡姗探讨了竹内鲁迅的构建问题,认为竹内好在鲁迅形象的构建中,不仅将其作为一位文学家,更寄希望在他身上发掘日本摆脱美国影响,建立主体性的方法。刘锦帆在与张怡姗对话的基础上,引出了自身的报告,她通过柄谷行人对夏目漱石小说的分析,论述了柄谷行人对自我和他者问题的理解。周玮譞以克劳德·罗马诺以为核心的虚拟诗学为理论依据,阐述了事件如何在主体性的折返下兼具独异性与可理解性。胡欣悦引入集体创伤概念,结合互文性、符号学等理论,将后现代文学与发疯文学进行了对比分析。张东一分析了电子游戏美学接受的核心机制,即玩家以虚体来感受游戏世界的规则与秩序,并通过代理进程延伸了玩家的本体感知

华东师范大学的汤拥华教授和福建师范大学的颜桂堤教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汤拥华教授谈到,同学们在各自研究的领域都关注到了相关的理论问题。其中,价值判断引起了人的思考,出于对某种价值立场的执着,理论家必须回答一个个来自他人的挑战,在此过程中加强理论深度;历史的关切则让人看到理论的动因,如阶层间的冲突和文化间的碰撞。在此基础上,在研究特定对象时,要思考对象的价值,并对其做出自身的回应。颜桂堤教授则强调了本身作为一种思维的理论,他认为不同的理论打开了不同的思考空间,打开了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因此,要学会辨析,认识不同理论的关系,看到不同理论家思考问题的差异性,关注理论建构的出发点,思考问题的脉络和背景。

世界文学的映照与互鉴

议题二世界文学的映照与互鉴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周玮譞及福建师范大学的叶瑾谕、王贺霖、刘婷婷与潘宜芳的五篇报告组成。

周玮譞采用结构主义与原型批评的视角切入叶舒宪《日出扶桑:中国上古英雄史诗发掘报告》一文,并从符号等质”“编码法则”“能指移位三方面,尝试解码羿神话情节生成的深层逻辑。叶瑾谕同学通过顾城与安徒生的耦合,论述了审美心理”“审美结构”“终极追问下顾城诗歌的安徒生因子。王贺霖以安娜与娜拉同在五四时期传入中国,但却收到了青睐白眼的不同命运为题,分别从文本”“媒介”“受众的符指因素阐释了二者镜像般倒置的命运。刘婷婷通过梳理唯美主义中艺术现实的关系,认为王尔德在内容美形式美中完成了对时代热点的把握与对文艺复兴文学的接受。潘宜芳在中西方对读的视阈下,发现了医学话语作为情节推动与在爱尔兰民族共同体的勘探作用。她将瘫痪”“顿悟”“诊断当作事件,并将医学目视作为治疗途径,认为背后的多重隐喻通向了乔伊斯对民族共同体复兴的想象。

华东师范大学的姚云帆副教授与顾文艳副教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顾文艳副教授指出比较研究中的经验性研究与理论性研究存在尺度把握与适用领域的问题。以理论切入,不失为一种方式,但经验性的研究不应该为理论所掩。姚云帆副教授补充了关于能指”“所指的符号理论的问题,需要区分纯粹能指绝对所指之前的关系,同时联系跨文化传播与接受,关涉多语言、多文化、多主体的纠缠介入,只有在对接受语境的尽可能把握的前提下,进行比较研究才会得心应手。

语言文字的考辨与读解

议题三语言文字的考辨与读解由华东师范大学的李瑭、唐采薇,陕西师范大学的黑良杏、梁馨月、裴岚及福建师范大学的詹小禾与杨丽鑫的七篇报告组成。

詹小禾总结分析了汉字书写危机的主要表象,并从文字学角度分析了其成因,联系汉字书写本身对于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明确了汉字书写危机对于汉字文化传承的影响,并针对如何缓解汉字书写危机提出了对策建议。唐采薇结合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要求,论述了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的重要性。

梁馨月以度量名为研究对象,将重点落在现代汉语度量名结构中的“MP 定的+N”存在个体-总量的歧义解读。黑良杏着眼于称谓语姐妹一词,解释其从普通称谓语到网络称谓语的泛化过程,揭示其背后的礼貌、认同等心理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泛化机制。李瑭关注到双宾语结构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下呈现的不同的表现形式,讨论了普通话、如皋话和英语双宾语结构句式的异同。裴岚基于洛阳方言中ABB式形容词,从构成方式、语义特点、语法功能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杨丽鑫对21世纪莆仙方言研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进一步明晰了莆仙方言的研究现状。

华东师范大学的韩蕾教授、郭瑞副教授和福建师范大学的田伟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韩蕾老师认为本次论坛使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不断进步。对于语言学的研究,需做好选题工作,同学们应培养问题意识,提高选题的质量和水平。郭瑞老师对与会同学敢于练,敢于写的精神表示认可,认为只有在不断尝试写作的过程中才能提高写作能力,并指出多篇参会论文中有前期的本体调查或社会调查,肯定了同学们论文写作的严谨思维和细致态度。田伟老师指出,同学们在本科阶段常常出现的困难是难以产生对语言学的问题意识,并且转化成具体的学术问题。这是学术研究必经之路,只要长期保持学术思维、学术训练,在此过程中不断进行学习和思考,同学们终会成长为优秀的学术人才。

三校学生交流活动

1110日晚上,三校学生齐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4430会议室开展交流活动,到场的同学和老师们各自围绕学术兴趣和生活爱好等方面作了自我介绍,并由三校学生代表从学习心得、学术经验、院系活动和交流实践等方面展开分享。相比于下午严谨认真的学术交流会场,交流会的氛围更为轻松随意,师生畅所欲言,在增进了解的过程中,也拉近了彼此间的心理距离

 

学术论坛(下)

1111日上午的学术论坛在三个分会场同时开展,分会场的议题分别为文学经典的多向度阐释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经验古代文化的探源与批判

文学经典的多向度阐释

议题四文学经典的多向度阐释由华东师范大学的李雨航、沈筠清、马梣云、王寰宇、徐方、许馨月及福建师范大学的林凯莉与郑旭帆的八篇报告组成。

李雨航以萧红《呼兰河传》中的民俗书写为切入点,探索了民间、民俗和文学与作者之间建立起联系并相互作用的内在运作机制及民俗的文学载体价值。沈筠清分析了冯至《山水》中独特的山水语境与之淡化人迹的作用,从中体现出存在主义的生死观。马梣云从叙事速度入手分析北岛的《波动》,呈现出了一条纠结北岛个人与转折时代的诗学线索。王寰宇通过王安忆《富萍》中富萍的婚嫁选择,引出了王安忆对于九十年代的海派幽灵的反抗。徐方重点关注了陈春成《夜晚的潜水艇》中对博尔赫斯迷宫书写的借鉴和玄想语言的模仿,并以此论证陈春成小说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的特殊地位。林凯莉认为,《一把刀,千个字》从创伤症候、创伤叙事和历史回溯三个方面完成了历史创伤在个人故事中的消费,以及革命历史机器下个人精神困境的艺术表达。郑旭帆从存在”“风景”“三个层面进入林棹的《流溪》《潮汐图》,归纳出一种海洋灵域诗学。许馨月以巴塔耶、布朗肖等人的共通体理论为研究导向,试图找到与中国后现代诗歌的交接点,深度挖掘了夏宇诗歌的文学价值。

福建师范大学的徐阿兵副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的任杰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徐阿兵副教授认为,同学们的论文都有自己的兴趣点、自己的问题意识,但是还有可完善之处:既要有文本细读的能力和理论提炼与分析的热情,也要把文本细读和理论剖析结合起来。他鼓励同学们学会分享和点评,用自己对学术的热情激起别人的热情,产生有思想的交流、碰撞。任杰老师表扬了同学们的理论研究和文本解读功底,并强调了对话的重要性,要与以往研究者对话,在过去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深挖,增强文章的生命力,使研究更有持续性。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经验

议题五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经验由华东师范大学的石沐青,陕西师范大学的黄吉欣、龚雨琪、陈予欣、李博睿及福建师范大学的谢心妍的六篇报告组成。

谢心妍从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中对两司马的评价为根据,体会鲁迅对两司马的感情色彩,探究了鲁迅的文学史观与其背后体现的鲁迅个人形象。黄吉欣关注的重点落在了《阿Q正传》中的革命问题,以 “何为革命”“谁来革命”“如何革命出发,探讨鲁迅的革命观以及在文中寻找出鲁迅明睿的思想和深沉的智慧,发现革命仍有走向希望的可能。龚雨琪将《阿Q正传》中的出走分为走出未庄、走出秩序表里两层进行分析,进而讨论阿Q角色的主体建构问题。李博睿从双重第一人称论争性叙事出发,分析涓生复杂的心理,呈现出隐含作者与叙事者的论争和作者主观精神的矛盾,最终指向对于启蒙的反思和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石沐青通过对沈从文《湘行散记》中的一文《箱子岩》的分析,以沈从文的历史观为视角,进一步探究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静态特征,从而理解沈从文的现代性思想。陈予欣结合《雷雨》中的人物、叙事结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以及戏剧学的发展历史,对《雷雨》主人公研究这一话题进行了分析总结。

华东师范大学的孙尧天副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的冯超副教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孙尧天副教授和冯超副教授都对同学们的精彩汇报给予了肯定,表示对同学们论文创新性的认可,并根据每位同学论文的具体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冯超副教授认为,对于论文的写作在基于文本的研究之上,可以联系作家的思想精神方面,深化对于文本的解读和理解,也建议同学们可以多多阅读优秀的期刊杂志,学习论文的写作语言,提升论文的写作技巧,不断加强学术创新能力。孙尧天副教授则提到,五四时期的现代性图景是复杂的,对于现代作家的研究不能简单用一元化的观点进行评判。要多多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这样也就能更贴近作家本身的思想内涵,作出有价值的研究。

古代文化的探源与批判

议题六古代文化的探源与批判由华东师范大学的唐艺琳、许明博、季芳伊,陕西师范大学的罗婕、陆生磊、秦玉扬以及福建师范大学的吴霜、陈潇杨、陈思洁、张安铌与史汶艳的十一篇报告组成。

罗婕基于ConcordanceData Table等数字人文技术的研究过程,汇报了关于《左传》赋《雅》之成因的研究成果与总结展望。吴霜从《史记》叙述策略的生成、叙事策略的情感内核和文化价值三个方面来论述史记的叙事策略。唐艺琳通过对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政策进行深挖,对汉武帝时期的财政政策转变的前因后果进行了系统归纳,通过与秦时积弊横向对比反映出汉朝对秦朝弊病的继承。许明博通过对二谢山水诗中暮色书写的这一现象的发掘,结合经典意象,构建起暮夜诗学的理论体系,分类研究二谢暮色山水诗书写之异同。陆生磊梳理了《四库全书总目》中的杜甫相关名目,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了《四库全书总目》在杜诗接受史上所处的地位及其意义。秦玉扬从杜甫视角,以文本细读的方式,梳理了李杜交谊的发展过程:从知情、知性再到知命。陈潇杨就新时期以来苏轼和陶诗的研究做了回顾、反思与展望。陈思洁从尚未引起女性主义批评者重视的男性文人对李清照的正面评价入手,还原了李清照《词论》写作在词学发展史上的处境,展现了李清照的历史真实。张安铌梳理了宋代祝寿词的分类与发展,证明南宋祝寿词突破了传统寿词的创作模式,其中不乏爱国壮志等时代精神的展现,尤其是辛派词人。史汶艳引用意大利学者弗兰克·莫莱蒂提出的远读理论作为研究框架的理论依据,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图谱分析,关注西厢记中的关键词频次与中心性问题,对其做了聚类和趋势性分析。季芳伊从茶馆繁荣、士人流变、众生喧哗三部分展开论述,得出茶馆中蕴含着的趋向近代的先进因素,以及江南地区茶馆代表的公共场所和其他地域呈现的整体和局部的双向互动。

华东师范大学的赵厚均教授和陕西师范大学的陈刚副教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点评。赵厚均教授就数字人文等研究方法的新颖性、论点的新意对同学们的论文予以肯定,并就文献运用的讲究程度、篇幅的均衡性、选材的辨析度、学术语言的平实性等具体细节对同学们论文的进一步完善给出了建议。陈刚副教授则就论文写作规范、选题的灵气、思考的声音、学术史的新型表达方式等角度指明了各位同学论文中突出的闪光点,并就研究综述的重要性与具体性、对既定概念的反思、知识与观点的篇幅分配、理论与方法在文学研究中的位置与边界、小说与史料的距离等问题引导同学们做进一步思考。

闭幕式

学术论坛结束后,三校师生移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4430会议室参加此次论坛的闭幕式。闭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21元化班班长周玮譞主持,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作闭幕致辞,汤拥华教授肯定了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并感谢参会师生的支持和付出。随后,由参会教师代表宣读了本次论坛的优秀论文名单。

闭幕式后,三校师生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孙尧天副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上海鲁迅纪念馆、鲁迅公园及内山书店,同学们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了鲁迅的生平脉络及文学思想。

在此次论坛中,参会同学均作出了具有学术深度和问题意识的分享和评议,既以自身的研究视点带动他人思考,也能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和治学方法就他人的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不仅如此,此次论坛正如三校老师们所说,加深了三校同学间的学术友谊,将老师之间的深厚友情延续了下去。三校老师一致主张,沪陕闽三校中文专业拔尖学生论坛将会持续举办,期待其能够成为三校中文专业拔尖学生搭建学术共同体的桥梁,为三校中文专业拔尖基地的人才培养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策划丨周玮譞(华东师大)、黄吉欣(陕西师大)、詹小禾(福建师大)

文稿丨周玮譞(华东师大)、黄吉欣(陕西师大)、黑良杏(陕西师大)、王贺霖(福建师大)、吴霜(福建师大)

摄影丨艾佳仪(华东师大)、许非凡(华东师大)、刘锦帆(华东师大)、黄吉欣(陕西师大)、潘宜芳(福建师大)

记录丨杨梁晖(华东师大)、张巧慧(华东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