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1日至1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新现实·新写作”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创意写作国际暑期学校暨2024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顺利举办。
本次暑期学校暨夏令营得到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和中文系的大力支持,汇聚了国内外顶尖学者、文学名家和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境内外数十所高校的58名优秀学子。
通过一系列精心筹备的专题讲座、创作研讨、上海文化研学、作品改稿会等活动,本次暑期学校暨夏令营不仅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和体验创意写作专业前沿动态和发展前景的平台,还促进了师生之间、学员之间的交流,极大地拓宽了学员们的视野。
8月11日
8月11日,58位学员顺利抵达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中文系为每一位学员准备了丰富的学习材料。报到结束后,助教们组织了分组见面会,为学员们详细介绍了本次暑期学校暨夏令营的相关安排,耐心答疑解惑,并布置了写作任务。
8月12日
8月12日上午九时,“新现实·新写作”国际暑期学校正式开幕。华东师大中文系系主任、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文贵良教授、华东师大中文系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华东师大中文系副系主任、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教授、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暑期学校班主任叶杨莉老师主持。
开幕式后,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教授、系主任宋明炜教授以“看的恐惧:再现不可见的现实”为题进行了专题讲座,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主持。宋明炜教授以“中国科幻新浪潮”为切入点,分享了他关于科幻文学的学术思考与研究。宋明炜教授提出,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科幻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类型,更是一种思考现实、重塑现实与表现关系的方法论。讲座中,宋明炜教授还探讨了科幻文学在类型与未知之间的界限,以及科幻如何作为一种方法来重新定义现实。同时,宋明炜教授也讨论了科幻文学在打破二元对立、促进现代性思考中的作用。在提问环节,宋明炜教授与学员就科幻文学的困境、科幻文学写作中的真实性尺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宋明炜教授讲座
现场提问
8月12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项静教授以“素人写作:自我经验与时代文体”为主题进行专题讲座,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主持。项静教授的讲座以范雨素、陈年喜的写作为例,与同学们探讨素人写作的价值与意义。项静教授提出,非虚构写作呼吁普通写作者参与进来,而普通写作者这一定义的范围也十分宽泛,凡有意愿和能力进行书写和表达的创作者都应该包括在内,这为广大读者带来了数不尽的“小主语”,能让我们习惯看向精英阶层、纯文学的目光调转,投向更实际,也更真切的人与生活。在讲座中,项静教授着重讲解了素人与当代文学的关系,尤其伴随新媒体的兴起,他们的声音被更多地表达出来,成为当代文学场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项静教授讲座
讲座现场
8月13日
8月13日上午,著名诗人、翻译家、学者、美国普利策诗歌奖得主、布朗大学文学艺术与比较文学荣休教授弗罗斯特•甘德(Forrest Gander)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和国际汉语文化学院联聘教授、国汉院比较文学系主任金雯教授以“人如何向自我呈现:甘德诗歌中的意象与哲思”为主题展开对谈,对谈由华东师范大学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主持。金雯教授提出了关于诗歌解读的问题,对此,甘德教授表示,他不想重复某种既定的类型或形式,也不希望读者将自己的诗歌当成学术材料去研究。接下来,金雯教授选择了《魂与结》中的几首诗歌,结合具体篇目深挖了甘德教授的部分创作手法。最后,针对甘德教授的翻译家与大学教师身份,金雯教授提出了诗歌翻译与诗歌教学的相关问题。甘德教授鼓励在场同学,被拒绝是写作道路上的常有之事,“谁能忍受失败,谁就更有可能成功。”对谈结束后,金雯教授和甘德教授就大自然在甘德的创作中占据的特殊地位等问题向学员们进行了解答。
弗罗斯特•甘德教授与金雯教授对谈
现场提问
8月13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与中文系联聘教授、作家毛尖教授以“《繁花》和沪语影像”为主题进行专题讲座,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主持。在讲座中,毛尖教授重点讲解了作为小说的《繁花》和作为电视剧的《繁花》的来源、发展,及其与沪语影像紧密相关的联系。她提到,作为小说的《繁花》最初是由作家金宇澄在沪语网站弄堂网上连载,为了谋求非沪语区的读者,金宇澄采取了弃用一些生僻沪语方言词、保留沪普通用词等策略。而在电视剧《繁花》里,王家卫导演则反其道而行之,将《繁花》的沪语方言特性放大,并把沪语作为定场、剧场、虚构、景框与转场,在影像层面发挥了沪语主场的表意和表情系统。这既是小说与电视剧在策略上的不同,也是《繁花》的声口在不同的媒介中展现出的独特魅力。最后,毛尖教授表示,如何学习《繁花》对声口的应用,塑造出更加丰满的人物与情节,是作为写作者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毛尖教授讲座
现场提问
8月14日
8月14日上午,国际扶轮社小说首奖、法兰西学院“罗兰•余威纳”文学奖得主克里斯蒂安•加尔桑(Christian Garcin)先生和华东师大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外语学院法语系袁筱一教授以“旅行、生活与想象”为主题展开对谈,对谈由华东师范大学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主持。袁筱一教授首先介绍,近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加尔桑先生的传记小说《被偷走的生命》,这本书延续了传记式虚构文体。加尔桑先生提到,他的中国缘分有着家庭和文学的双重原因,旅行经历也极大地滋养了他的写作。对谈结束后,加尔桑先生也与在场的同学们交流了写作方面的建议,他提到,现代科技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生活更加高效,但科技无法涵盖文学的一切,特别是新观点的表达。最后,加尔桑先生建议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除了文学之外的作品去认识世界,也希望大家可以超越在课程中学习的技巧方法,追寻自己的内心。
加尔桑先生与袁筱一教授对谈
现场提问
8月14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刘大先教授以“‘有用’的写作及其尝试”为主题进行专题讲座,讲座由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教授主持。刘大先教授以“有用”为关键词,以新书《去北川》为主要载体,分享了他近期的写作与思考,从时代和社会语境的变化、“有用”的写作和如何书写“地方”三个层面展开演讲。讲座结束后,刘大先教授与现场同学就田野调查与文学的关系、直觉对写作的作用、《去北川》写作遇到的困难、“有用”时间的有效性等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
刘大先教授讲座
现场提问
8月14日晚,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黄平教授以“创意写作简史”为主题进行专题讲座,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主持。黄平教授分别以国内外创意写作传统和创意写作的现状与未来三个部分展开演讲。随后,黄平教授为在场同学详细介绍了我国创意写作专业的现状和开设情况。面对当下文学与大学的磨合难题,黄平教授指出,要避免文学科学化,打通“大学-文坛-社会”。讲座结束后,黄平教授就现场同学们关于创意写作的疑问进行了详细解答。
黄平教授讲座
讲座现场
8月15日
8月15日上午,芝加哥大学神学院宗教与文学博士(2009)、哈佛神学院“宗教中的女性研究”研究员(2010-11)、法国南特高等研究院研究员(2021-22)、著名诗人、作家倪湛舸教授以“诗与克苏鲁”为主题进行专题讲座,讲座由暑期学校班主任叶杨莉老师主持。首先,同样作为诗人的倪湛舸教授从自身经验出发,叙说了自己读诗和写诗的经验。对于诗歌的认知与创作,倪湛舸教授自称为“克系诗人”,认为诗的有趣之处不在于涌现,而在于逃逸。其次,倪湛舸教授讲述了关于理论界的“克苏鲁转向”:人类灭绝说、人类超越说、反人类中心主义说,并且结合了几位学者的克苏鲁讨论,观看其他学者如何解析克苏鲁的意义与反意义。最后,倪湛舸教授就克苏鲁与写作相关问题和同学们进行了交流。
倪湛舸教授讲座截图
8月15日下午,学员提交自己的作品,晚上18:00,助教们主持了作品讨论会,针对每一位学员的作品进行细致的学员互评与助教点评。在讨论会上,学员们积极交流、相互学习,从不同的视角回读自己的小说,也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自己和同龄人的创作。讨论会因同学们的热情一直持续到深夜,热度不仅没有随时间流逝而减退,反而愈发高涨。
作品讨论会现场
8月16日
8月16日上午八时,学员们出发前往上海城市文化考察的第一站:鲁迅公园与鲁迅纪念馆。在近距离感受鲁迅的生活轨迹和创作环境,参观鲁迅的手稿、书籍以及与他生活和创作有关的各种物品之后,学员们深入了解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和社会背景,对鲁迅的生平和思想也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
8月16日下午,学员们前往上海展览中心参观2024上海书展。进入书展后,学员们接触了再版的经典文学作品和新锐作家的新作,也参与了展区丰富的文学活动,在书香的浸润下感受了上海独特的文化氛围。
8月16日晚,本次暑期学校暨夏令营的创意写作专业师生交流会在中文系系楼4430室召开。本次交流会邀请了华东师大中文系副系主任、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教授和华东师大中文系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与各位学员进行交流,交流会由暑期学校班主任叶杨莉老师主持。方笑一教授和汤拥华教授向各位学员详细地介绍了华东师大创意写作专业的硕士学制、师资力量、培养方案等方面的情况,并就学员们较为关心的考核方式、就业方向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答。
交流会现场
8月17日
8月17日上午九时,“新现实·新写作”国际暑期学校作品点评会暨闭幕式在华东师大中文系系楼召开,由暑期学校班主任叶杨莉老师主持。作品点评会邀请了作家、评论家、华东师范大学项静教授,作家、《收获》App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创意写作专业《创意写作入门》授课导师走走老师,武汉文学院签约专业作家甫跃辉老师。三位老师都为学员们的作品进行了专业而细致的逐篇点评。
项静教授点评
走走老师点评
甫跃辉老师点评
点评会之后,本次暑期学校暨夏令营闭幕式正式开始。首先,著名作家、华东师大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孙甘露老师对本次暑期学校暨夏令营的顺利举办表示祝贺,也对各位学员们表达了衷心的祝愿。华东师大中文系副系主任、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教授为优秀学员颁奖。
孙甘露老师寄语
优秀学员颁奖合影
本次暑期学校的助教代表林永康同学以情感饱满的发言对所有学员将宝贵的七天留在樱桃河畔表示真诚的感谢,并对所有学员的创作水平表示了极大的肯定和赞许,他提到,这次暑期学校,尤其是有针对性的作品研讨会是一次难得的宝贵经历,希望所有同学能够永葆写作信心,一直写下去。
助教代表林永康同学发言
华东师大中文系副系主任、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教授致闭幕词。方笑一教授感谢孙甘露老师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和同学们交流,感谢暑期学校班主任叶杨莉老师和助教同学们的辛苦付出。方笑一教授表示,这七天的活动十分丰富、充实,希望这次经历成为同学们生命中的宝贵的财富。他还提到,本次活动是华东师大中文系第一次针对“创意写作”举办的暑期学校暨夏令营,一共收到了300余份境内外学子的申请,突出了国际性,在开办过程中,师生的身份也有双重性。最后,方笑一教授再次对本次暑期学校暨夏令营的所有筹备者、支持者、参与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愿同学们前程似锦,期待与同学们再会。
方笑一教授致辞
在同学们热烈而不舍的掌声中,“新现实·新写作”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本科生创意写作国际暑期学校暨2024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圆满落幕。
活动感想
距离从上海的回程其实已有一段时间了,我却总能在某些时刻,回忆起前几天同时段在做的事。比如通往人文学院楼的剧烈上下坡路,我扶着帽子自旋起一阵阵风前行。比如从科幻到诗歌,从方言、声口到想象、非虚构,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场大咖荟萃、异彩纷呈的讲座,让我泅游于文学世界的广博,同时鼓动了我自觉在其中继续沉潜的信心。比如助教在见面会与闭幕式都开口说出的那句“一直写下去”。比如持续四个半小时的改稿会,我们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文章、见解,我看进同伴的眼睛里,相视一笑,或者频频点头,结束出来之时,我仰头抬手拍了张月亮。我原本以为七天很长、难以遗忘,现在才发现是我的“怕遗忘”,才让它本身难以遗忘。我会尽力记得这些时刻,在之后很多天的同时段,它们都将浮现出来,让我想要感受到那种右手中指关节抵上的重量,和这支笔柱牵动上的丝丝心绪,感受它们所传达的踏实感与空灵感,我的信仰的踏实,我的梦想的空灵,然后,一直写下去。
——浙江大学 孙昀芊
非常感谢华东师大这一周来对我的培养与帮助。如果是之前的学习让我对写论文有些许感悟,那么这一周的学习让我意识到了创作的另一面。创作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想象,更离不开情感。这一周是前所未有的体会,我无比期待之后与华东师大的再续前缘。
——浙江大学 房美妙
于我,这七天反而是一种无所畏惧的宁静。在陌生的城市等待纸盒里的光芒互相照亮,尝试将自我聚焦于某一篇未知其形的小说。在三年的苦习后感到文学仍然是一种幸福,任何时空,任何身份,任何方式,文学不拒绝任何来客。
——四川大学 陈薇竹
暑校一周时间流失得非常快。起初觉得高强度的讲座令人身心疲惫,后来写作品的时候更是觉得身心疲惫。但精神上是快乐的,昂扬的。这次的暑校营造了一个文学创作的乌托邦,原来真的有人在写啊。突然明白,不烂尾就是不无疾而终,坚持写完。
——湖南大学 张敏
作为一名青涩的创作者,我为自己的作品能接受如此多才华横溢的老师、同学的点评而倍感荣幸。在创作的过程中,我意识到要深度认识自我的复杂性,才有可能抵达别人。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收获颇丰,期待再会~🌷
——湖南大学 朱子言
在华师大夏令营的几天,每天骑共享单车往返在酒店和中文系楼之间,日程一度简化到只有“讲座”和“写作”,“创作”成为彼此对话之中占比最大的部分,这样单纯的日子曾被我短暂地拥有,或许会是我面对“永恒”时交出的最终答案——就像是师生交流会的夜晚,老师和我们所说的——虽然作品的主题是“消逝”,但是这样的珍贵的时刻在我们的记忆中会历久弥新。
——福建师范大学 詹小禾
这次暑期学校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对创意写作专业有了很深的了解,扳正了“中文系不培养作家”的刻板印象。每个讲座都很精彩,视野极其开阔,汤拥华老师的点评总结非常让人佩服。其中倪湛舸老师关于诗与克苏鲁的讲座让我印象深刻,原来被打上猎奇标签的克苏鲁神话,其实是对人自身无法认知的事物、无法表达的情绪的探索,“我们需要诡异实在论来冲击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例外主义”,需要恐惧这种情绪以退为进,开启更多维的视域。每个老师都有独特的人格魅力,黄平老师对同学的肯定让我非常感动。助教学姐学长们分享的知识很有用,评委老师对作品的点评很肯切。最后一天的上海文化考察活动真是画龙点睛,鲁迅公园的老上海气氛和书展的新魔都文化让我喜欢上了上海。下次还有活动,我会再来的。
——陕西师范大学 潘圣迦
最后一天上午来到人文学院的教学楼,我在草地上看到了一只枯叶蝶,阳光下棕橙色的翅膀扑闪。学习期间,无论是各位教授精彩纷呈的讲座,还是学员们思想碰撞的讨论,或者是有趣的城市文化考察,都让我感到轻盈、自由和温暖。感谢这次夏令营让我能看到这只蝴蝶,也努力成为这只蝴蝶。
——南京师范大学 刘心怡
还记得汤拥华老师在开幕式上说的一段话。“在座的同学有的来自排名靠前的名校,有的学校可能没有那么出名;有的在写作上已经小有成就,有的还是小白——大家有一千种理由互相鄙视,但是在这里,让我们一起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与陌生而美丽的人们一同全身心地在那条少有人迹的道路上奔跑,生命中的七天,好像从没有过得那么快过。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开始,感谢在华师中文系的一切,愿“写作快乐”!^^
——武汉大学 谢唐曼悦
和超级厉害学者和畅销文学创作者们,在这几天的上海里,尽情地体验文学爽到极致的味道。老师们的幽默和深刻、同学们的创意和个性 找得回的情动和多种颜色的人生,全在文学里……短暂的相会后,带着这份回忆,希望大家都开启更美好的新生活!
——华东师范大学 周姗珊
这次来华师的夏令营,像一场做梦的旅程。从第一天宋明炜教授给我们讲再现“不可见”现实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走入了这场梦境。我们在梦境里看到素人写作、听中英对谈、繁花与沪语电影……我最忘不了我们围坐一圈讨论彼此作品的晚上,不知疲劳,灵魂共振,成为好朋友,“我爱夏天,我爱月亮,我爱年轻的生命和疯狂的语言,我爱每个和你们讨论文学到大路尽头的晚上。”
——浙江工业大学 范陈瑜
七天的时间里,我深刻感受到了华师大中文系的“人文精神”。免学费,提供饭票,报销住宿,接纳来自各类高校的学生,涉及文学创作等丰富的讲座,教授们对学生热烈提问的耐心回复,这些都让我感触颇深。其中,印象最深的是黄平老师对一位羞于说出自己本科大学的学生的鼓励,“大胆说出你的学校,这没什么。”爱在华师大,不是说说而已。
——宁波大学 孙跃栩
在去虹桥站的路上,我望向车窗,清楚意识到这七天已落下了帷幕。此时汤老师出的题目显得特别有韵味。但这一份消逝对我而言,好像是一种重建。不论是汤老师致辞时提到的“旁听同学希望到哪一步,全看自己决定”,还是后来黄老师给我们讲要做有个性的人,进行“超长待机”的答疑,以及全体老师助教的耐心讲解、解惑,都让我觉得特别感动,觉得这份真诚与关怀就是理想中文系的样子;也启发我勇敢地迈出许多自己不曾想到的“第一步”:表达自己不成熟的观点与疑问,交到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联系助教学长进行作品交流(超级感谢林学长!!)。这全都激励着我永远保持内心的丰富敏感,在七天之外,持续写作的旅程。
——华南师范大学 令狐馨越
七天的旅程中,从国内外知名学者构筑的学术海洋出发,我与一群同样心怀热忱的年轻朋友并肩前行,不仅切身感受了“新现实”与“新写作”的内在关联,更探索了自身写作的潜在可能与想象边界。无论是华师深厚的人文底蕴,还是上海独特的文化魅力,都将成为我无比宝贵的人生经历。
——苏州大学 季钰
在短短七天的学习时间里,收获感悟颇多,也结识到许多志趣相投的小伙伴们,我们聊起文学、理想,每一次交流,切磋都让流逝的时间更加丰盈,文学之江湖浩大,我们把爱留在华师大!
——长沙师范学院 赵慧杏
在华师之夏,我沐浴于“新现实·新写作”的智慧之光,如鱼得水。笔尖舞动间,我领悟到创意写作之美,它如清泉涌流,洗涤心灵;又似繁星闪烁,点亮思绪。这次学习之旅,让我领略了文字的力量,也让我对未来充满期待。感谢华师,为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扬州大学 周昕童
去华东师大学习七天,收获颇丰,我也算是跳出了束缚自己的那口井,看到了更优秀的老师和同学,回家后下决心好好努力好好读书。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只不过处于不同的井里面。上进的人生,其实是不断跳出一口口井的过程。
——曲阜师范大学 张艺馨
也许是从来没有体验过的经历:相互之间从未产生过联系的人聚在一起,充满热情地写作和讨论对方的作品,写作让自我变得真诚,写作让彼此陌生的人变得亲近。过去和大家一起度过的完全沉浸在写作里的一周,轻盈得像是在雨后飞行。谢谢和我密切相处了一周的C组的小伙伴们,人的一生有很多个七天,但是谢谢你们这七天愿意留在这里。
——助教 林永康
虽然这些天是以助教的身份参与,但我也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被文字打动。在作品讨论会上,读到一篇篇富有才情的作品,看到大家热烈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文学观念,我心中因日常琐事累积的灰尘也被轻轻拂去。文思碰撞的日夜让我明白,原来我们是如此热爱创作,原来还有那么多人热爱文学。七天如一场短暂的美梦,我们因文学进入同一场梦境,原本天各一方的人从陌生,到得以相互理解和鼓励。而今虽然梦醒,但樱桃河畔发生的点点滴都将融入我们今后的一呼一吸,我也相信,怀揣同样理想的人终将重聚。
——助教 惠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