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11/14 郭诗咏:都市的骚音:茅盾《子夜》的听觉现代性
发布时间:2023-11-15        浏览次数:10

讲座主题都市的骚音:茅盾《子夜》的听觉现代性

主讲人郭诗咏 香港恒生大学教授

主持人张春田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讲座时间111415:00

讲座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4108

 

 

主讲人简介郭诗咏,香港恒生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哲学博士。曾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并为《字花》创刊编辑。主要研究范围为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电影改编、香港文学、创意写作教学;近年关注声音媒介与现代性、七零后香港文学等课题。学术论文散见《现代中文学刊》、《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方圆》等,编有《房间》(李智良着)、《云上播种——给写作导师的10堂课》及《树下栽花——写作教育经验谈》(合编)。

郭诗咏教授多年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研究,相关成果在现代文学、文化研究、海外汉学等多个学术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讲座内容简介1933年春,《子夜》由开明书店出版。茅盾在这部现代长篇小说里,本著「文艺家写作品与科学家写论文的精神」,以主人公吴荪甫的故事为中心,谱写中国都市生活的长卷,由是开启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的写实模式。自廿一世纪,学者开始正视小说里的浪漫主义和颓废色彩,尝试将它连结到海派文学的传统。如果仔细检视茅盾对上海都市声景的书写,我们可以发现,较之同期的上海新感觉派作家对跳舞场爵士乐的浓厚兴趣,左翼的茅盾无疑更倾心于工厂的骚音、交易所开市的钟声和战争的枪声,却同样对汽车和电话的声音有着强烈的兴味。讲座将从声音的角度重读茅盾的《子夜》,考察小说对1930年上海都市声音和大型声景的取舍和描述,乃至听觉经验于捕捉上海的现代脉搏、塑造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形象的重要作用。从听觉文化出发,我们可以藉着茅盾聆听上海的方式,观察作者对现代的理解;而这部小说和海派都市书写一些值得关注的异同,亦引领我们观察左翼都市小说听觉现代性的独特开展,由此理解民国上海作家对现代听觉文化的不同取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