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面向未来的中文研究"沪浙三校中文专业本科生菁英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2-08-04        浏览次数:418

2022年7月3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浙江大学文学院(筹)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承办的“面向未来的中文研究——沪浙三校中文专业本科生菁英学术论坛”正式举办。活动采取线上形式进行,腾讯会议和线上书院直播同步开展。论坛征稿、选文、议程安排、会场申请、海报制作、活动宣传等筹备环节皆由同学们自行操办,会议记录、线上直播等场务工作也由同学们负责,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三校中文专业领导、教师的全力支持。

本次论坛设一个主会场和两个分会场,包括开幕式、主题论坛和闭幕式等活动。论坛围绕中文学科领域内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议题展开,按照研究范围与理念范式分为“现代世界的时空图景”“文本流衍与语词考辨”“文本阐释与修辞分析”“形象考察与主体重构”四个单元。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元化班、浙江大学惟学书院、复旦大学获“望道项目”、“曦源项目”的本科生同学们的32篇论文在论坛上进行了汇报交流。

除了与会三校师生,来自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云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工商大学、绍兴文理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高校的同学亦通过加入腾讯会议或线上观看直播的方式参与到论坛之中。


- 开幕式 -


论坛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助理姚云帆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段怀清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筹)惟学书院陶然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分别致辞。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段怀清教授在致辞中谈到,本科教育培养是中文学科人才教育培养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文学研究与中文教育事业的重要支撑。新形势下,如何继续坚持这一认知与判断,进一步加强并不断创创新本科学生教育培养的方式与方法,这是一道新的时代课题,也是一个需要师生一心共同破解的挑战。而本次学术论坛就是三校学术合作、共同破解这一挑战的尝试之一。

浙江大学文学院(筹)惟学书院陶然教授指出,除了相关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之外,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样非常必要。本次论坛使得小范围内中文学科拔尖学生学术交流的设想终于得以实现。在这个空间里,师生们可以自由交流、辩论、提高。陶然教授希望这个空间能够持续存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培养优秀学生的一个标志性品牌。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系主任汤拥华教授谈到,这个论坛从最初的酝酿、讨论到最后变成了一个现实,在疫情期间以线上方式举办,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一个成果。汤拥华教授对本论坛日后成为一个常备的学术交流平台表达了期待,希望这一平台在做到质量提升、规模扩大的同时,依然保持对高水准的要求,也希望同学们能在本次论坛结下学术友谊,以今天的精彩表现作为日后学术发展的起点。

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舜禹同学作为主办方学生代表发言,她代表同学们感谢三所学校中文专业的领导、老师给同学们创造的这一珍贵的学术交流平台,并表示同学们将以本次论坛作为未来长足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上下求索的道路上且行且进。


- 各分会场报告及师生评议 -


分会场一(上午)

分会场一上午场的主题是“现代世界的时空图景”,由华东师大19级中文系元化班的古舜禹同学主持。

在第一组四名同学报告完毕后,第一组三篇报告汇报完毕后,华东师大的刘天宇和查苏娜两位同学分别对上述报告展开评议。刘天宇同学从材料意识、角度创新等角度充分肯定了康启蕙同学的文章,同时建议康启蕙同学融汇更多理论和更大的问题意识,并对核心概念的适用性做出更为细致的辨析。查苏娜同学对朱家旭同学论文的文采和可读性予以赞赏,并在问题意识、历史语境等方面提出了建议。查苏娜指出沈一朵同学论文对自己的两处启发,同时就可以继续深入发掘的点提出了建议。

华东师大中文系孙尧天副教授就第一组论文报告情况展开点评,称赞了同学们文本细读的功力,认为康启蕙同学对未来的思考和康梁改革派之间有一些张力可以继续挖掘,朱家旭同学可以把文本叙事特点和城市文化进一步结合起来,沈一朵同学可以关注茅盾和通俗文学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组由三篇报告组成。在评议环节,华东师范大学罗景荣同学就理论引用和措辞使用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吕宁同学在对论文优点予以肯定的同时,也就论文各部分与主题的关联度、使用概念等方面的问题与报告人展开交流。

华东师大中文系姚云帆副教授就第二组论文报告情况展开点评,希望刘天宇注意到古代与现代、西方与非西方的角度,并指出高宇珊和王语歌所涉及的技术时间问题,建议王语歌将论述推进到一战“创伤经验”的重构,以及现代技术时间经验的深度勾勒。


分会场二(上午)

分会场二上午场的主题是“文本流衍与语词考辨”,由华东师大20级中文系的王丽妍同学主持。

在第一组四名同学报告完毕后,华东师范大学的吴佩瑶同学针对四篇论文展开了详尽的评价,同时在注释形式等方面提供了建议。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楚戈同学则在评价之外,与陈蕊同学就论文展开了精彩的交流探讨。

复旦大学中文系张金耀讲师就第一组论文报告情况展开了细致恳切的点评,就引用版本,补充例证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并针对不同论文中的具体观点进行了深入阐释或反拨。

第二组报告共有两篇。在评议环节,华东师范大学的钟雨辰同学对两篇论文的专业性与创新性予以了肯定,也针对论文中如资料引用、论文结构等问题提出了建议以供参考。复旦大学的郭景榕同学对两篇文章的行文逻辑、核心观点进行了梳理,并着重称赞了文章的创新之处,提供了更为深刻独到的分析。

浙江大学文学院王挺斌副研究员针对两篇文章的优点展开了详细而精彩的叙述,指出了两篇文章写作的难点与创新点。同时,王挺斌老师也对于两篇文章中的错漏之处,尤其是在引用、行文的格式问题上有待改进之处提出了建议。


分会场一(下午)

分会场一下午场的主题是“文本阐释与修辞分析”,由华东师大20级中文系元化班娄楚楚同学主持。


第一组五篇报告结束后,华东师大朱家旭同学与复旦大学康启蕙同学进行了评议,两位同学都准确把握了五篇报告的各自亮点,也提出了诸如“南京”的处理稍显抽象、文章进入稍有困难等能够改进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张春田副教授对五篇报告论题选择、处理方式以及表达关切表示肯定,又就论坛主题“面向未来的中文研究”提出要向更多领域与跨学科视野开放的观点。同时,张春田老师针对报告内容,就论文内部联系、内证与外证等方面提出建议。


第二组汇报结束后,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陈蕊与来自复旦大学的黄佳敏同学对三位同学的汇报进行评议,对同学们在前人丰富研究成果下仍能有所创收、注重文史结合等方面予以赞扬。

来自复旦大学中文系李猛副教授对三位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精彩的点评,向三位同学提出在研究时关注史学界的研究动向的建议。而后,李猛老师对三位同学的汇报分别提出了详细的研究建议。王馨卓同学的文章可以注意结论的进一步深化,马子懿同学在重要文献的解读、引文版本选择上仍然需要下功夫,贾韶容同学需墓志文体的谀墓性质,对于志主身份的分类研究是其文章可以持续延伸的部分。


第三组报告共三篇与语言学相关的文章,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雨畅同学、来自复旦大学的陆嘉怡同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的王馨宇分别对三场汇报进行了评议。

同学汇报与评议结束后,华东师范大学的徐默凡副教授对三篇文章提出了有益建议,第一篇论文需留心分类角度的统一与常规作用与特殊作用的区分。第二场文章可以在所涉及的事件域认知模型是否有必要引入上再进行思考。第三篇文章在分析演进过程时应选择典型例子阐释,也可以加入历时语法化考察。


图片
图片
图片

<<滑动查看师生评议>>


分会场二(下午)

分会场二下午场的主题是“形象考察与主体重构”,由华东师大20级中文系元化班刘楚戈同学主持。


第一组四篇报告结束后,复旦大学麦菱玮同学与华东师大吴佩瑶同学对四篇论文进行评议。两位同学都对报告的选题角度与论证思路做出了肯定,亦分别指出了四篇文章中给予自己启发的地方。

浙江大学文学院咸晓婷副教授对报告做出了点评。咸晓婷老师肯定了陈子涵同学文章思想史的积累及问题把握的深度,指出她对子贡形象转变后中唐时代的思想、政治问题的挖掘具有启发性。傅祎同学的文本解读与论述十分细腻,在缩短知识性的描述,提炼核心问题上可继续提升。钟雨辰同学文章的选题别具一格,内容亦条分缕析、严谨全面,文末可就深入双方力量较量所反映出来的深层的历史文化和思想领域继续深入。茅嘉琪同学文章第一部分对形神兼备和韵味问题的探讨,揭示了文人画题跋的本质和独特特质的重要意义,但此方面还有深入空间。同时,咸老师对论坛加大点评的力度、形成有效交锋等方面提出建议。


在第二组两篇报告的评议环节中,华东师大张明瑞同学、高宇珊同学积极就文章问题发积极表自己看法、进一步发掘问题并展开交流切磋,碰撞出了学术的火花。

华东师大中文系姚云帆副教授针对两位同学的报告作出了点评,认为吕宁同学对拉康的相关研究扎实可信,论证具有创新性,同时建议吕宁同学关注晚期弗洛伊德的相关论述。针对高璐洁同学的文章,姚云帆老师肯定了其在当代回看索尔仁尼琴的文学史定位的意义,也提醒其思考“劳改营”与“集中营”概念是异同、存在主义能否完全涵盖索尔仁尼琴立场等问题以及注意进一步的语境化。


本场论坛的最后一组报告共有三篇,复旦大学欧阳可欣同学与浙江大学沈一朵同学进行评议。欧阳可欣同学认可三篇文章试图为当代文化找到历史性的线索的尝试,对查苏娜文章中导演采风部分的与主题的扣合程度、李绮雯同学将笔名与网名进行类比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沈一朵同学则就废话文学中“文学”二字本身便有戏谑色彩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在教师点评环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孙尧天副教授指出,三篇文章在视野和写作方法上,都体现了一定的“面向未来”,有跨媒介的综合性视野。而具体来,高允允同学的文章体现了对女性生存境遇的关怀,其对镜头的细腻把握是具有突破性的尝试。同时,孙尧天老师对高允允同学文章中提到的“变体”究竟为何提出了问题,高允允同学也对此作出了回应。对于李绮雯同学的文章,孙尧天老师认为其既思想活跃,又经营了文章深度,有着对当下青年处境的关怀,也提醒她进一步思考鲁迅和当代青年的困境是否有相对的可能性。孙尧天老师赞扬了查苏娜文章的问题意识鲜明、内容丰富且具有说服力,也在文章论述顺序与扎根历史语境上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 闭幕式 -


7月30日下午,在圆满完成了所有论文交流和点评环节后,论坛在线上举办了闭幕式。闭幕式以同学发言,老师总结的方式进行。来自复旦大学的孙辰玥同学,来自浙江大学的沈陈邦杰同学,华东师大的查苏娜同学各自表达了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华东师范大学的姚云帆副教授在闭幕式上指出,从今天参与论坛的各位菁英学生身上,他看到了属于青年学子的朝气和旺盛生命力,他们在学术纪律、学术意志、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到了“绘事后素”,未来可期。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中文系的拔尖人才参与进类似的交流活动中。

在闭幕式的最后,华东师范大学的汤拥华教授做出总结。他指出,无论是会议的组织,还是论坛过程中同学们的表现都很出色,兄弟院校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的反馈都非常好。汤拥华教授在讲话中提到,经过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的初步商议,初步决定下一次论坛将在复旦大学举行,论坛的规模与质量也将进一步提高,并考虑纳入更多院校,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一系列的校际交流平台,尽可能为大家学术交流的愿望创造条件,把本科生的学术研究世界充分打开。

参加活动的老师和学生纷纷表示,本次论坛的举办为沪浙三校中文学子进一步的学术交流开辟了渠道,针对性强而具有开拓精神,为本科生搭建了可贵的沟通平台,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兴趣,也对促进各校友好互动、培养未来的学术人才、不断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