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6日晚,华东师范大学元化讲堂·“重读鲁迅”系列讲座第一场在闵行校区中文系楼4430会议室开讲。
中文系副系主任汤拥华老师首先介绍了元化班、元化学舍和元化讲堂的相关情况。首场讲座邀请到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王晓明教授主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倪文尖教授与谈,主题为“鲁迅对于今天的意义”。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主持,全校师生百余名到场聆听。
王晓明教授以罗稷南对毛泽东的提问展开话题:“要是今天鲁迅还活着,他可能会怎样?”王晓明教授认为,生活在“进向大时代的时代”的鲁迅,以作家身份与时代对话,透过瞬息万变的表象,在作品中展现了社会深层次缓慢变化的实质,而这些实质中的部分,正是一座桥梁,用以连接鲁迅与生活在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的今日的我们。重读经典,我们可以发现现实社会深层的一些因素与百年前鲁迅生活的时代存在相通之处,鲁迅对于当时社会的剖析,人性的刻画,在今天仍能使我们产生共鸣,具有警示和借鉴等多重意义。
最后是“绝望的抗战”。个人如何在冲突社会中生存?鲁迅用实际的行动做出了解答。因为不能容忍黑暗,所以奋起反抗,但整个社会积重难返的现实又无数次令鲁迅灰心绝望。鲁迅于悲观中坚持抗战,将动力寄托于“热烈的憎”,哪怕绝望,依然呼唤高尚人性,永远向往进步与光明。
讲座第二阶段,倪文尖教授以自身的阅读经历简述了对鲁迅的理解,并提出两点反问:第一,民众真睡时,启蒙尚有用,要唤醒鲁迅笔下在铁房子中装睡的人,应该从怎样的角度思考?第二,王晓明教授提到鲁迅生活在“进向大时代的时代”,那么今天的时代是否是快到“大时代”的时代?
第一个问题,王晓明教授指出,鲁迅认为他生活的时代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仅仅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而是人心的涣散,“一个人乏到了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也就难保别人不来打你的嘴巴”。曾经一些言论将民众的昏睡归结为灾难不够大,认为当灾难的毁灭程度达到人们不得不奋起反抗之时,自然不会再有“装睡”的民众。但鲁迅更坚持温和的主张,相信人性的光辉,从唤醒人心的角度,激发民众觉醒。第二个问题,王晓明教授从“活在今天的社会我们应该如何做”的角度进行了回应。认为今天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旧的社会已经改变,新的时代虽不完美但已来临。对个人而言,时刻保持正直清醒是困难的,因而能够断断续续坚持自己的是非去生活,即为强大、勇敢的表现。
讲座最后,同学们踊跃提问,将讲座的气氛推向新高潮。王晓明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一一回应,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走向尾声。最后,倪文尖教授指出我们聆听讲座,既是重读鲁迅,也是重读90年代的王晓明教授。另外,在一代人有一代人面临的问题这个意义上,鲁迅具有个人的同一性,但当下的鲁迅研究不然,个人的同一性难以体现。罗岗教授从王晓明教授的思想发展角度做结,认为本次讲座是王晓明教授站在今天的立场与曾经的研究对话,体现出思想的演变发展。此外,随着时代变迁,研究应该如何将当下的思考纳入观察,需要进一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