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4/11 刘勇:文明互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
发布时间:2025-04-11        浏览次数:10

讲座主题:文明互鉴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构

主讲人:刘勇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主持人:凤媛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讲座时间:4月11日 9:00

讲座地点:闵行校区人文楼4108室

主讲人简介:刘勇,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文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鲁迅研究中心主任,马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和教学,长篇论文《延安文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入选2022年中宣部“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在《新华文摘》、《文学评论》和《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出版学术著作数十种,成功申报2018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京津冀文脉谱系与大京派文学建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重大、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与一等奖。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获北京市精品课程,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获北京市精品教材。曾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新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课程教授、香港大学访问学者,并先后在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意大利、希腊、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和文化考察。

讲座内容简介: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构与研究主要立足于中国现代文学自身发展历程。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始终处在与古代文学、外国文学的有机互动之中。在文明互鉴的视角下,中国现代文学史原有的述史范式已经很难满足时代要求,我们要考虑到,中国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始终处于中国古典传统和外国文明的双重影响之下,古代文学作为现代文学的母体,持续为现代文学提供精神资源和美学范式;外国文学则构成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关键动力,甚至可以说,外国文学的影响是现代文学之所以现代,新文学之所以新的一个不可替代的因素。但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现代文学史叙述实际上存在着双重欠缺:一是忽略了中国古典传统与现代文学的血脉联系,二是遮蔽了域外文学对现代作家的实际影响。因此,这种述史的观念和结构既难以揭示新文学运动的内在文化基因,也无法解释现代文学生产机制中的跨文化特征。在这种学术态势下,文明互鉴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既要把中国传统文学母体作为现代文学一个不可或缺的东西,又要将外国文学的滋养与互动纳入现代文学史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