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司马涛(Thomas Zimmer)教授受聘为我校紫江讲座教授并作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24-06-18        浏览次数:10


beceec904287e26b8d6d94cf02512cf.jpg


2024617日,德国著名汉学家、我校紫江讲座教授司马涛(Thomas Zimmer)教授受聘仪式暨“谈中国当代文学的亮点和困境”主题讲座在人文楼4330会议室顺利举行。

为推进中外学术交流、推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建设、持续办好汉语言文学(世界文学方向)中德本科双学位项目,自20245月起,司马涛教授受聘为我校紫江讲座教授,中文系党委书记徐默凡教授向司马涛教授颁发聘书并致感谢辞,副系主任王嘉军教授、系主任助理顾文艳副教授等出席,受聘仪式由王嘉军教授主持。徐默凡教授介绍了中文系与德国各高校在学术与育人各领域的合作情况,高度肯定了司马涛教授在中德人文交流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并向其表示欢迎和感谢。


d811a3311359d2cc15bb0eef32505cf.jpg


732287bf618280d2bfe39137a6d6d7b.jpg


其后,司马涛教授以“谈中国当代文学的亮点和困境”为题,作学术讲座。他回顾了自己为何选择中国文学作为研究方向的历程,着重提到了自己在中国留学与阅读当代文学作品的经历,并以中德翻译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口。司马涛教授利用能够阅读中文的语言优势,以及对中国文学作品阅读的经验积累,最终完成了《中国皇朝末期的长篇小说》(Der chinesische Roman der ausgehenden Kaiserzeit)一书。

对于如何定义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司马涛教授指出,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基于对邓小平南巡讲话与全面商业化的考察,将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定于1992年。这种观点以市场化为切入口,过快地得出文学有负于大众的结论,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司马涛教授则认为当代文学应该将出版规约、语言环境、评奖环节等等因素共同考虑在内,由此将开端定于1980年代。此外,顾彬教授多关注中国现代诗歌,而司马涛教授多关注中国当代小说,由此也就形成了对当代性的不同看法。

司马涛教授观察到部分中国青年学者过度依赖于使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概念解读文学作品,而对当代文学作品而言,历史维度同样值得关注——任何小说流派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必然与历史发生关联,应该尽可能避免理论先行的问题。由历史视角出发,司马涛教授认为不能将中国当代文学全部归结为对市场趣味的迎合,而需要进一步探讨当代文学的历史使命。不过司马涛教授也指出,符号学家尤里·洛特曼(Juri Lotman)的文化符号学比较适用于分析当代中国文学作品。

司马涛教授认为,中国文学作品拥有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的品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尽管大多基于地域环境与乡土语言,但探讨的问题已然超越了地方性,上升到了对人类命运的总体性思考。同时,他提出中国的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数量与国际接轨,但外国的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数量却不多。客观上来看,这是由中文和德文两种语言的差别造成的,导致德译中国文学作品的质量难以达到期许。司马涛教授举例提出,德译本《檀香刑》中对“猫腔”的翻译若参考中古德语或巴伐利亚方言或许能够更加传神。

就中德文化何以相通,司马涛教授以“纪念文化”(Erinnerungskultur)与“历史应对”(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这两个当代德国的重要概念为切入口,提出德国反思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可以相互借鉴与参考。最后,司马涛教授谈到德国外交部的“Litprom”文学促进项目与Kindlers Literatur Lexikon能够起到对引进中国文学的促进作用。中德作家应该有更多的合作与交流机会,既可以填补德国学者的研究空白,也可以促使作家们在文学创作时更为严肃与审慎,从而对文学世界与人类社会获得更深刻的把握与更洞彻的观照。

在提问环节中,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徐默凡教授就中文作为语用型语言与德文作为语法型语言的差异进一步追问方言翻译相关问题,司马涛教授回应道方言的翻译问题确实值得关注,不过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学如何进一步走出国门,他提出可以把握市场化这个机会。其他同学就翻译问题、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中德文化相似性等问题与司马涛教授展开讨论。本次讲座在浓郁的学术交流氛围中圆满落幕。


685e0e6182d73f580017d81ebae90f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