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纪念钱谷融先生诞辰105周年 大师物品捐赠仪式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批评探索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发布时间:2024-06-17        浏览次数:13

       2024年6月12日下午2时,由华东师范大学大学中文系、上海市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纪念钱谷融先生诞辰105周年 大师物品捐赠仪式暨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学批评探索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多功能厅举行。出席本次会议的领导和学者代表包括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甘露,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贵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毛时安,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杨扬教授、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胡晓军、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郑崇选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吴俊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郜元宝教授、同济大学中文系王鸿生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倪文尖教授、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文汇报》高级编辑王雪瑛、《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叶祝弟等。


287A2620.jpg

会议现场


       会议第一个环节是捐赠仪式,由上海市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党总支书记徐婷婷主持。此前,钱谷融先生家属钱震来和杨绮已将钱先生部分遗物捐赠给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今天,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以及杨扬教授(代表钱谷融先生的家属钱震来和杨绮)将钱先生生前使用的棋盘、拐杖、躺椅等遗物捐赠给上海社会科学馆。


287A2679.JPG

捐赠仪式


微信图片_20240614140323.png

钱先生遗物


       会议第二个议程是学术研讨环节,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贵良主持。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原副主席毛时安说,要真正理解钱先生的“论文学是人学”的理论建树,必须要看到当时的时代环境的复杂性,才能体会到它是一篇有锋芒的文章,表现了钱先生作为一位高校学者对文学现实的高度介入。钱先生以人为中心的批评实践,始终从人和人物形象展开,体现了非常敏慧的艺术感觉和细腻的艺术分析,文风行云流水,沁人心脾。同时钱先生在育人上坚持无为而治和有的放矢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名家学者。


287A2973.JPG


287A2853.JPG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甘露认为,钱先生是一个非常豁达、开朗的人,同时也是一个尖锐和坚强的人。一个人一生中真正属于自己的也就那么几句话,钱先生之所以会被这么缅怀、颂扬,说明他已经做到了一个老师、学者在这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这个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287A3323.JPG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杨扬教授指出,钱先生是有时代感召力的时代之子。钱先生、王元化先生、徐中玉先生等前辈的人文学术风采是上海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因此,社联和华东师大中文系做这个工作非常有意义。同时,他强调钱先生一代学者所做的基础工作,包括号召成立上海文学基金会、发起“海派丛书”等,嘉惠了后来学者。华东师大人文学科的发展和成长与钱先生、徐先生的探索和开拓密不可分。


287A2926.JPG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胡晓军认为,钱先生的研究,说明了文学研究的自由度取决于人的自由度;同时,从钱先生身上,我们看到知识分子以个人所获的知识和形成的思想进入社会,与别人作交流分享,从而使自己、别人和社会都朝美好和幸福的方向发展。钱先生喜欢隐居后的诸葛亮,但他本人则将散淡和用事高度融合,将博古通今和保定乾坤互相呼应。


287A2966.JPG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郑崇选研究员认为钱先生的研究凸显了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的路径,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钱先生的研究很有启发性。同时,钱先生“论文学是人学”的理论价值在当下的人工智能时代也显出了它的重要价值。人工智能对写作的全方位介入,其呈现的故事是不是中国人的情感和价值,是不是中国的现实,而非虚拟的情感和价值。创作是离人越来越远还是越来越近?要以钱先生的著作和论文作为一面镜子,警醒我们如何把人的文学贯穿到文学批评当中和文学创作当中。


287A2985.JPG


       复旦大学郜元宝教授指出,钱先生的文章具有“不可无我”“不可无象”等特征,“不可无我”指的是要把论者的情感、经验、立场、趣味、好恶等都在文章中体现出来。现在的文学研究文章能够把自己的整个人摆进去是很不容易的。“不可无象”就是说写文章要形象,意义要显豁,不能晦涩,这些对于我们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都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287A3037.JPG


       同济大学王鸿生教授认为,要理解钱先生,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他是怎么看待“人”的,他是如何理解“人”的?钱先生对于“人”的理解,就体现在他待人接物、言行实践和人格风范上,这是永远值得我们缅怀的。并且钱先生那代学者,很早就做到了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结合,是两结合的先行者。


287A3095.JPG


       华东师范大学罗岗教授指出,钱先生物品的捐赠很有意义。建议可以打包捐赠物品,而且宜粗不宜细,因为很多物品现在看来没用,不代表将来也没用。这些物品是活生生的历史证据,有历史价值。钱先生也和这个时代有很强的关系,他虽然和时代保持了距离,但以他自己的方式介入了时代和时代变迁。


287A3137.JPG


       华东师范大学倪文尖教授认为,钱先生为人很敞亮。中国式的心理分析是他进入文本的路径。更年轻一代的学人如何在更宽广的视野中研究钱先生,如何突破熟悉度,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钱谷融已经是一个历史的存在,要放在20世纪文学批评的脉络中讨论。


287A3166.JPG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认为,钱先生虽然不能选择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但他对那个时代仍然作出了自己的反应。并且,他的理论仍旧可以和当代文学研究形成对话关系。他的研究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而是强调艺术作品的情感价值和心灵滋养的意义,体现了传统美学的现代传承,是有温度,有感染力的文学批评。


287A3206.JPG


       《文汇报》高级编辑王雪瑛归纳了钱先生的几个特点:修辞立其诚;文学理论和审美实践的高度融合;把文学中的审美、生命中的深意和现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内核、中华传统美学的现代传承融合起来,让我们能够体会到文学的魅力,给我们提供一个心灵的滋养。


287A3240.JPG


       《探索与争鸣》杂志主编叶祝弟认为,文学史的鸟瞰式的建构方式和文学史的神话在80后90后学者那里已经消失,同时,心灵的传统也未被继承。这两个传统的远离,是我们这代学人需要警惕的,也是我们今天缅怀钱先生的重要原因。


287A3379.JPG


       华东师范大学王嘉军教授回顾钱先生的日常生活和学术追求。他指出,钱先生一直秉持自由开放的精神,不论在何种教育环境中,钱先生的态度始终如一。他深信,缅怀钱先生,可以继续汲取他的精神力量,以应对当前的问题。


287A3395.JPG


       《学术月刊》副编审张曦回顾钱先生2000年发表在《学术月刊》上的文章《我的希望》,钱先生在文章中谈到,真正深刻的文学评论不仅具有历史和美学意义,也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实质影响。同时,评论应是出于评论者肺腑的真诚之言。她认为,钱先生文章中的观点在今天依然具有启发性。


287A3427.JPG


       华东师范大学徐燕婷副教授认为,钱先生就如一部经典书籍,常读常新。她回顾了参与筹办钱先生相关活动的经历,并为钱先生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她强调,今天我们仍需要从钱先生身上学习他的散淡,在浮躁的学术环境中沉淀自己,放慢脚步。


287A3430.JPG


       华东师范大学凤媛教授回顾2015年与钱先生共进晚餐的难得经历,特别强调了从钱先生身上学习的两点:第一是在学术研究中坚持表达学术个性,大胆表达“我”的声音的勇气和眼光;第二是人格操守和学术研究高度融合、为人和为文互为映照的道德文章。她认为,这些都是钱先生这一代学人留给我们后学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时刻铭记。


287A3473.JPG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认为,钱先生是长寿之人,今天能够来纪念钱先生,就是因为他不亡,他的不亡正在他的文字,他的思想当中。他强调,我们愿意做一些支持工作,让钱先生这一代学人的思想和人格更好地保存和承续下去。


287A3535.JPG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文贵良教授最后总结指出,钱先生是一位思想敏锐又深邃的理论家,也是我们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里面的杰出学者,同时还是一位桃李芬芳的教育家,他培养的弟子非常优秀。从整体上来讲,他更是一位人格高洁的知识分子,是我们当代的楷模。


287A269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