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0日暖冬,由赵厚均教授组织引导,中文系2024级硕士研究生第二党支部依托“江南文化专题研究”课程,开展了别开生面的一场海派园林文化研习实践活动。
此次行程涵盖古猗园、南翔古镇、秋霞圃与州桥老街,令同学们收获颇丰,也为江南文化研究积累了宝贵素材。
1
古猗园:历史与艺术的交融课堂
古猗园作为上海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其9.8公顷的园区内,逸野堂、戏鹅池等六大景区布局错落有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逸野堂的唐云、董其昌题匾,成为洞察往昔文人雅集风貌的关键文化符号;四百七十余岁的古盘槐,以沧桑之姿见证园林兴衰,是研究古典建筑文化演变与园林历史沿革的 “活化石”。这些不仅为同学们打开一扇深入了解古代文人与园林互动关系的窗口,也有效锤炼了同学们从实体建筑探究文化脉络的实证精神。
戏鹅池景区的浮筠阁与缺角亭,更是承载着独特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的文化地标,是独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缺角亭东北隅的缺失,是南翔人民对“九一八”国耻的沉痛铭记。讲解员通过对比同时期其他园林建筑,分析了缺角亭在形式与内涵上的独特创新。此番生动的讲解帮助同学们深刻理解园林建筑作为社会情感载体的重要价值,于亭台楼阁间凝聚起历史、艺术与民族情怀交织的精神力量,也搭建起从园林建筑到社会历史研究的桥梁。
▲缺角亭
2
秋霞圃:海派园林历史文化范本
午后秋霞圃之行,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融合海派园林精髓的文化之窗。
秋霞圃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中年代最古老的一座园林。整体布局紧凑精巧,空间层次繁复多变。凝霞阁云霞辉映,清镜塘倒影澄澈,城隍庙古朴庄重;桃花潭边池上草堂楹联,勾勒出古代文人的闲适生活图景,成为研究古代文人园林社交与审美情趣的重要线索。
赵厚均老师从建筑美学、空间营造到文化象征等多维度,为同学们点拨江南园林的独特文化品格,不仅提升了同学们的综合文化分析能力,也为同学们筑牢了园林文化融合研究的理论基石。
3
州桥老街:文化沉淀下的民俗富矿
州桥老街,作为嘉定八百年历史文化根源所在,古迹林立,古韵悠长。千米老街汇聚宋、元、明、清历代古塔、石街、老桥、旧庙、名园等古迹,错落有致的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的屋舍,共同勾勒出一幅悠长的画卷。
▲嘉定南翔古镇
漫步老街,南翔小笼包、嘉定糕点、菜肉汤团等传统小吃成为地域饮食文化研究的鲜活样本。同学们通过深入了解小吃的食材选择、制作工艺传承与当地农业生产、民俗节庆的紧密联系,挖掘出饮食文化在地方文化生态中的独特地位与传承脉络,从舌尖上品味民俗文化的醇厚韵味与历史变迁。这些都有效锤炼同学们从生活细节挖掘文化内涵的探究精神,打开了从民俗饮食探究江南文化生态的研究窗口,为江南文化生态研究补充了重要拼图。
此次“海派园林探幽・漫步古猗秋霞”实践研学活动,让同学们收获满满。赵厚均老师及古猗园、秋霞圃中的专业讲解员老师们,用娓娓道来的耐心讲解与专业素养,让同学们不止于游览本身,更专注于发掘背后文化脉络。
相信本次实地考察活动,将切实转化为同学们在学术研究过程中的坚实基石与灵感源泉。同时,也将激励着同学们在文化探索之路上持续奋进,不断开拓学术新领域,续写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江南文化特色研究的精彩篇章,为传承与弘扬江南文化注入了崭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