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23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07-20        浏览次数:10

2023年7月6日至7月7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成功举办。本次夏令营共有696名学生报名,经过各教研室的筛选,最终79名同学录取为营员。通过两日的夏令营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营员们深入了解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学术底蕴与创作传统,并与专业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


7月6日下午,2023年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在闵行校区人文楼4430会议室举行。夏令营开幕仪式由华东师大中文系副系主任方笑一教授主持,中文系系主任文贵良教授致辞。


方笑一教授主持开幕式

文贵良教授致辞

开幕式上,文贵良教授“以38度的热情”感谢各位学子选择和参加华东师大中文系夏令营,并向营员们简单介绍中文系的发展历史和前辈学者。文老师阐述了中文系的学术传统:固本开放 、厚重灵动,以及文学传统,即:情怀社会与关注当下。随后,他从几个方面介绍了中文系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中文系注重夯实基础,设立了必读书目考试,以期促进学生多读书、善读书;另一方面也积极支持海外学者访学,扩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华东师大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德国哥廷根大学、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等海外名校都有合作,每年会选拔同学出国交流。中文系学术氛围自由,学生可以自行组织读书会、自由选择讨论的主题;在学业方面,毕业并不死板地要求发表文章,而是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最后,他希望营员们能在夏令营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学识,也能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

开营式结束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倪文尖教授给营员们作了第一场讲座:《从汪曾祺的感叹号说起》。倪老师将文本细读细化到标点符号的层面,比较了汪曾祺《昆明的雨》、余秋雨《道士塔》、朱自清《背影》、茅盾《白杨礼赞》四篇散文中感叹号的使用情况,凸显了汪曾祺使用感叹号的特点。在《昆明的雨》中,作家写回忆对象“雨”时,不用感叹号,而描写所忆的具体内容如杨梅时,多用感叹号,由此分析《昆明的雨》中存在的“现在时态”和“过去时态”,揭示了汪曾祺回忆性散文中两种时态嵌套的结构。
 

倪文尖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获得了营员们的热烈反响,在提问环节,不少营员就讲座中提到的问题,当场向倪老师请教。倪老师一一解答,提醒营员注意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学会重视反例,学会做减法,学会提出质疑,这样才能带来深度。
 
第二场讲座由文艺学教研室刘阳教授主讲,主题为《艺术创造中的若干谜题》。刘阳老师结合语言论转向以来哲学思潮的转变背景,引导同学们细致探讨艺术创造的精微奥秘,为使讲座适应各专业的同学,老师从具身感知的维度,以设问为前提,邀请同学们现场观摩丰富的古今中外艺术作品,通过引导性设问将同学们带入讲座的核心话题:“一件艺术作品究竟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主体视点和语言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何种位置?”刘老师分析了不同观看方式形成的潜在估计,其后从正反两面切入,厘清对估计的修正与试验属于真实还是错觉的问题,并通过对创作过程中时间与逻辑观测结果所形成的认知差异,提醒同学们注意艺术中自控兼容受控的活动和过程,从而导出常规与反常规意义上审美的事件性实质。
 

刘阳教授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之后,刘阳老师还加入了夏令营营员群,跟营员们继续交流答疑。
 

讲座后的交流

 
7月6日晚,夏令营专业介绍与政策咨询介绍会在人文楼4430会议室举行,中文系研究生教学秘书吴晗担任主持。中文系副系主任方笑一、汤拥华教授、系主任助理王耐刚副教授和创意写作研究生教学秘书叶杨莉老师出席该活动。

会上,方笑一教授首先对中文系的建系历史、师资队伍、学术平台、研究生培养与课程设计作全方位的介绍。汤拥华教授从自己博士求学说起,聊到与其他青年老师的结识、交游等经历,进一步分享自己到华东师大求学的感受,并寄愿同学们能够“有勇气和热情去追求美好的事物”。王耐刚副教授介绍了中文系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学科历史和培养方案,鼓励同学们勇于开拓自己的边界,寻找自己热爱的就业方向。
 

方笑一教授

 汤拥华教授
 

王耐刚副教授

随后,中文系研究生教学秘书吴晗与创意写作研究生秘书叶杨莉主持答疑环节,现场解答营员们关于中文系研究生学习的相关问题。
 

吴晗老师与叶杨莉老师为大家答疑

7月7日,中文系各教研室对营员们进行了专业面试,通过专业知识、英语口语能力等多方面的考察,选拔出的45名优秀营员将获得预录取资格。

专业面试结束后,为期两日的夏令营活动就此落下帷幕。通过夏令营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们切身感受了华东师大中文系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名师风采。华东师大中文系的大门将永远为怀揣热诚的学子们敞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