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王智量先生追思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华东师大举行
发布时间:2023-06-28        浏览次数:10




624日上午,王智量先生追思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王智量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比较文学研究大家和文学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在外国文学翻译和研究领域有丰硕学术成果。202312日,先生因病于上海逝世,享年94岁。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市科技翻译协会、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文学》编辑部等单位的学界代表,王智量先生的家属、同仁、好友,以及学生齐聚追思,共同回忆王智量先生的生平思想和人格风范。


   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党委书记吕志峰主持。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启立,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教授魏育青,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文贵良,王智量先生学生代表、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志耕先后致辞。

雷启立回顾了王智量先生的翻译与学术成果、个人文学创作以及育人事迹,特别讲述了他的导师宋耀良教授作为王智量先生的学生,曾与他钦佩地谈及先生的风骨与学识,给他留下极深的印象。他认为王智量先生兼具学养和品德,是一代学者的典范,先生作品的魅力及其本人的风骨将感染一代代后辈学人追随其后。

魏育青教授高度评价了王智量先生在翻译领域取得的成就,深感他的译作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为翻译学科发展和文学著作传播领域做出杰出贡献,他高尚的译品、译德、译意也值得新一代文学翻译家学习和继承。

文贵良教授将王智量先生置于中国近代翻译史脉络中讨论,通过选取先生译著《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一个段落,展示了王智量先生是如何以典范的现代书面汉语呈现了俄语原作的韵律之美。王智量先生作为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先驱,其译作不仅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内在推力,也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志耕教授是王智量先生的学生,他深情追忆了师生二人交往中的生动细节,感念先生对他生活、学术以及精神上的亲切指引。他认为,王智量先生主要研究的三位俄国作家,普希金、托尔斯泰与屠格涅夫,他们崇尚自由、追求独立的理想主义气质,对先生的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追思与研讨环节,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郑体武,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汪介之,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建华,上海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周锡山,徐汇区草樱阅读促进中心自由作家、书评人云也退,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刘平清等学术界、出版界代表先后发言。

大家高度评价了王智量先生在教学、翻译、研究、创作各方面的成就。作为教育家的王智量先生全情投入教学、不吝提携后进,是后辈学人心目中的良师益友。对待翻译事业,先生始终保持着高标准的自我要求,坚持择经典而译,译前必对作品深入研究,译后必反

推敲,力求音韵与文意上的双重忠实,并将自己深沉的人生体悟融入到翻译中,最终成就了他“形神兼备”的不朽译作。学术研究方面,先生在俄罗斯文学研究、比较文学以及文艺理论等领域皆有建树,包括翻译苏联文学术语、提出“文学的民族接受”理论、撰有《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创作方法问题》等代表性论文,主编《俄国文学与中国》论文集等,为新中国初期的文学研究建设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王智量先生的文学创作,如散文集《人海漂浮散记》、长篇小说《饥饿的山村》等,记录了他这一代知识分子在时代动荡下经历的艰辛磨难,其朴素的笔调、正直的风骨和坦荡的胸襟,感染了不计其数的学人和读者。大家一致认为,王智量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是多方位的,值得当代学者进一步整理、研究和发扬。


王智量先生的女儿王可女士因故不能到场,由王志耕教授代读讲稿。她感佩于父亲历经屈辱打压、依旧坚韧不折的人格力量,并对每一位真诚对待并帮助过他的同仁好友致以谢意和敬意。



随后,王智量先生的挚友、学生、以及出版界同仁相继发言,诉说对先生的追怀与思念。先生的学生纷纷回忆,教学过程中,他是如何亲力亲为地指导学生的研究和写作,鼓励他们打开眼界,在求学道路上砥砺前行。此外,先生历经磨难但始终豁达乐观、坚韧不屈的品格,对俄国文学的挚爱和对生命本身的热情,则是他传与后辈的宝贵精神财富。  

追思会上,王智量先生的夫人吴妹娟女士代表家属向与会者表示感谢。

王志耕教授作为学生代表总结发言,感恩了一直在背后支持与照顾王智量先生的吴妹娟女士,并希望有机会与各位师友更充分地讨论王智量先生的思想与作品,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先生的学术事业。



通讯稿:秦乐淳、徐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