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荣简历(2014)
朱志荣,安徽天长人,1961年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学研究》主编,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曾经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作为Freeman访问学者一学年,并曾在韩国全北大学作为交换教授任教一年。
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部分论文曾经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先后出版过《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审美理论》、《中国文学导论》、《西方文论史》、《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日常生活中的美学》、《中西美学之间》》(论文集)、《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学经典阐释》(论文集)、以及两人合著的《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蒋孔阳评传》等,另出版过长篇小说《大学教授》,参与《第三空间》等书的翻译,主编过“中国门类艺术史”丛书(“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山西教育出版社)等。
主持过2004 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史前审美意识研究”、2011年中国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审美意识通史”等项目。获得过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第13届中国图书奖等。
一、学历学位、任教经历:
1979年9月至1983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文学士。
1987年9月至1990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美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导师王明居、汪裕雄教授),文学硕士学位。
1992年9月至1995年7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文艺美学博士研究生毕业(导师蒋孔阳教授),文学博士学位。
1990年至1992年,在安徽师范大学任教,讲师。
1995年8月至2006年12月,在苏州大学文学院任教,讲师、副教授(1998年起)、教授(2003年起,同时为博士生导师)。
其中,1995年12月——1997年12月从事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范伯群教授。
2007年2月至今,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中,2001年2月至2002年2月,在韩国作为交换教授任教一年。
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作为Freeman访问学者。
二、学术兼职:
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
三、现在研究方向:
美学、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论
四、科研成果:
已出版个人专著11部:
1《中国艺术哲学》,独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3000册、1998年4月第二次印刷,1500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第2版。
2《康德美学思想研究》,独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版2000册,2004年9月修订本3000册。台北秀威科技公司2011年版。
3《审美理论》,独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2000册。后书名改为《中国审美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4000册,2005年7月第2次印刷4000册,2008年7月第3次印刷3000册。累计13000册。《中国审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三版,2013年11月第1次印刷,2014年9月第2次印刷。
4《中国文学艺术论》,独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2000册,2003年1月第二次印刷,4000册。 后书名改为《中国文学导论》,文化艺术出版社4000册。
5《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独著,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8月版,5000册。后补充近现代部份,书名改为《西方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版4000册,2009年印3000册。
6《商代审美意识研究》,独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4000册,后补写夏、周,书名改为《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3000册。
7《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独著,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2月版,3000册。
8《从实践美学到实践存在论美学》,两人合著,本人第一作者,王怀义第二作者,苏州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3600册。
9《中西美学之间》》(论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月版,4000册。
10《日常生活中的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8月版。
11《蒋孔阳评传》,两人合著,本人第一作者,王怀义第二作者,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年8月版。
12《中国古代文论与文学经典阐释》(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版。
长篇小说一部:
《大学教授》,独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5000册。
主编教材五部:
1《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版,11月第二次印刷。
2《西方文论选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版
3 《艺术导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9 月版,每年重印。
4《实用大学语文》,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10 月版。
5《中国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版,2008年重印。
6《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版,每年重印。
已发表学术论文(共150余篇,代表性论文如下):
1《中国古典美学的和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7、1
2《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中国古典艺术生命的生成观》,《文艺理论研究》1989、3
3《中国美学的时空观》,《文艺研究》1990、1
4《中国艺术的节奏韵律观》,《学术界》1989、6 (《新华文摘》等刊物摘要。)
5《谈“清空”》,《学语文》1989、6
6《儒道禅美育思想谈片》,《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3
7《论审美心态》,《安徽师大学报》1992、1(中华美学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美学论文奖)
8《论艺术作品的道》,《江海学刊》1992、5 (《新华文摘》1993年第2期重点转载)
9《孔子的人生境界观》,《中国哲学史季刊》1993、1
10《风骨:从生命意识的角度看》,《宝鸡师院学报》1993、1
11《模糊美学》,《文艺研究》1993、4
12《论审美心态的历史发展》,《安徽师大学报》1994、3
13《柏拉图灵感论述评》,《辽宁大学学报》1994、4 (人大复《外国哲学史》 1994.8转载)
14《论康德批判时期的美学与其思想体系的关系》,《复旦学报》1995、1
15《康德的天才学说》,《安徽师大学报》1996、1
16《康德美学方法论》,《江淮论坛》1996、3
17《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之我见》,《通俗文学评论》 1996、4
18《审美裂变的逻辑复制》,《文艺研究》1996、5
19《论康德审美判断的无利害感思想》,《外国美学》第13辑 商务印书馆1997
20《论中国文学和文学的发展观》,《江淮论坛》1997、1
21《中国艺术的趣味论》,《文艺理论研究》1997、2
22《康德的艺术特征论》,《苏州大学学报》1997、2
23《现代通俗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1
24《审美对象的自然境界》,《安徽师大学报》1997、4
25《中国艺术的本体结構》,《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6《康德审美判断的共通感问题》,《外国美学》第14辑商务印书馆1997
27《康德的崇高学说》,《中国雅俗文学》第一辑,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28《文学的多元格局与21世纪世界文学》,《江淮论坛》1998、2
29《伯克美学思想新论》,《外国美学》第17辑 商务印书馆1999、12
30《中国古代的雅俗文学关系论》,《学术界》1999、5
31《论汉字的文学精神》,《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0、1
32《中国文学的作家风格论》,《美学与艺术评论》第五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3《中国文学的地域风格论》,《苏州大学学报》2000、3
34《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述评》,《学术界》2000、4
35《康德的艺术份类学说》,《外国美学》第18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版
36《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新论》,《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19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7《论但丁的俗语观》,《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8《审美意识变迁的基本特征》,《学术月刊》2001年第12期。(光明日报摘要)
39《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史识问题》,《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40《宗白华美学思想的贡献》,《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41《中国文字起源论》,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2辑,2001年8月。
42《曹操对乐府诗的贡献》,韩国《中国人文科学》第23辑,2001年12月。
43《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文艺理论研究》2002、2
44《甲骨文书法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5
45《中国古代文学鉴赏知音论》,《文学评论》2002、6
46《平心论“美是典型说”》,《马列文论研究》第13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47《商代青铜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1(人大复《造型艺术》2003年第3期)
48《化性起伪 怡情养性——美育的基本功能》,《成都大学学报》2003、1
49《商代审美意识的基本特征》,《苏州大学学报》2003、1
50《甲骨文字形的审美特征》,《东方丛刊》2003、1
51《论康德审美的四个契机理论及二、四契机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
52《商代陶器纹饰的审美特征》,《学术界》2003、2
53《论曹丕的文章不朽观》,韩国《人文科学研究》2003年8月,第26集。
54《论蒋孔阳先生的多层累的突创说》,《学术月刊》2003、12(人大复美学)
55《2001—2002年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状况》,《中国美学年鉴"2002》,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6《商代玉器的审美特征》,《泰山学院学报》2004、1
57《论康德宗教思想与美学的关系》,《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1(人大复《外国哲学》2004年第6期)
58《商代审美意识历史变迁的特征》,《美与时代》2004、2
59《论康德批判时期与前批判时期美学思想的关系》,《江海学刊》2004、4
60《论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本质》,《文艺争鸣》2004、5
61.《电子媒介必然会推动文学的发展》,《求是学刊》2004.5
62.《论喜剧性》,《上海戏剧》2004、12
63.《美学中国化的先驱:宗白华》,《插图本苏州文学通史》第四册,第六编第十章第四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版。
64.《中国美学的“天人合一”观》,《西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
65.《论审美意象的创构过程》,《苏州大学学报》2005、3
66.《实践论美学的发展历程》,《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3
67.《论审美关系的本质》,《新余高专学报》2005、3
68.《论马克思实践美学观的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05、4
69.《论审美活动的特征》,《上海文化》2005、4
70.《论艺术的审美特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71.《河姆渡器物的审美特征》,《浙江社会科学》2006、6
72.《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关系论》,《上海文化》2007、1
73.《马家窑彩陶的审美特征》,《西北师大学报》2007、1
74.《尊重中国美学史的本来面目》,《文艺争鸣》2007、1
75.《论红山文化中玉器的审美特征》,《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1
76.《实践美学发展的必要性问题》,《河北学刊》2007、1
77.《论庄子的美学思想》,《滁州学院学报》2007、1
78.《论孟子的美学思想》《新余高专学报》2007、1
79.《论现代通俗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的看法》《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1
80.《庙底沟彩陶的审美特征》《江南大学学报》2007、1
81.《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1
82.《崧泽玉器的审美特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2(2)
83.《关于苏州市人才发展的现状与对策》《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007、1(3)
84.《东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2(2)
85.《西周玉器的审美特征》《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7、5
86.《西周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4
87.《论气质之美》《美与时代》(学术版)2007、9
88.《西周陶器的审美特征》《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4
89.《先秦诸子散文的审美特征》《中文自学指导》2007、4
90.《论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江西社会科学》2007、7
91.《论中国传统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文学评论》2007、5
92.《论江西诗派对严羽〈沧浪诗话〉的影响》《文艺理论研究》2007、5
93.《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现代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6
94.《朱光潜前期美学方法论》,《安徽大学学报》2008.5
95.《龙山文化陶器的审美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08.3
96.《论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97.《论实践美学发展的必然性》,《湖北大学学报》2008.3
98.《作为学术研究的阅读》,《学术界》 2008. 4
99.《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学术月刊》2009、2
100.《再论〈沧浪诗话〉的理论体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6
101.《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9.2
102.《论半坡陶器的审美特征》,《陜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2
103.《论荀子的美学思想》,《社会科学家》2009.4
104.《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西北大学学报》2009.5
105.《论夏代玉器的审美特征》,《学术研究》2009.3
106.《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征》,《东岳论丛》2009.9
107.《东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艺术百家》2009.6
108.《中国美学史中的审美意识史研究》,《郑州大学学报》2010.5
109.《论杜夫海纳美学中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5
110.《王国维美学方法论》,《贵州社会科学》2010.9
111.《滕固美学研究方法论》,《文艺研究》2010.9
112.《论蒋孔阳的文论思想》,《文学理论前沿》2010.7
113.《西周金文书法的审美特征》,《甘肃社会科学》2010.3
114.《<文心雕龙>的意象创构论》,《江西社会科学》2010.1
115.《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价值》,《社会科学》2010.2
116.《现代通俗文学研究方法论》,《贵州社会科学》2011.9
117.《论〈乐记〉中的审美教育功能思想》,《陜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5
118.《夏代二里头陶器的审美特征》,《清华大学学报》2011.5
119.《论邓以蛰中西融通的美学研究方法》,《文艺理论研究》2011.3
120.《美学与人生境界》,《美与时代》2011.2
121.《论中国艺术中的气韵观》,《学术界》2012.3
122.《中国艺术的体势观》,《艺术百家》2012.3
123.《论中国审美意识史研究的价值》,《广东社会科学》2012.5
124.《论中国审美意识史的研究方法》,《暨南学报》2012.9
125.《中国艺术的欣赏生成论》,《天津社会科学》2012.6
126.《中国美学的理论创新》,《文艺报》2013年1月28日。
127.《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的实践存在论元素》,《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3.1
128.《论刘纲纪的实践本体论美学》,《湖北大学学报》2013.2
129.《也论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统一”说》,《清华大学学报》2013.3
130.《论审美意象的创构》,《学术月刊》2013.5
131.《论中国美学的悲剧意识》,《文艺理论研究》2013.5
132.《存在与认识:审美的根基到底在哪里》,《文艺争鸣》2013.7
133.《论中国审美意识史中的生命意识》,《贵州社会科学》2013.12
134.《中国美学研究能为世界贡献什么》,《探索与争鸣》2014.4
135.《论艺术的边界》,《艺术百家》2014.3
136.《论沈璟的戏曲批评观》,《四川戏剧》2014.10
137.《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诗歌主体论》,《人文杂志》,2014.12
五、科研项目
1.主持“中国前期审美意识史”(四卷本),2011年中国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AZD052),在研。
2. 主持“中国史前审美意识研究”,获得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09BZX063),已结项,优秀。
3.主持“中国史前艺术的审美特征”项目,2008年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项目号2008BWY005),已结项,优秀。
4主持“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项目, 2004 年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项目号04BZX060) ,2007年结项。1.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艺术论”1996年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第20批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已结项,良好。
6.1997年,主持江苏省教育厅《康德与西方现代美学》的基金项目,已结项。
7..2010年,主持上海市教育局重点项目《中国现代美学方法论》,,已结项。
六、讲授课程:
本科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论,美学概论,中国美学史等。
研究生课程:文艺美学专题,西方文论专题,《沧浪诗话》研究,中国美学专题,现象学美学专题,中国艺术哲学,治学方法等。
七、获奖情况:
1.全国第二届青年优秀美学论文奖(1993年)。
2.苏州大学陆氏科研奖(1997年)。
3.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8年)。
4.专著《康德美学思想研究》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
5.专著《康德美学思想研究》获江苏省教育厅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2000年)。
6.专著《中国文学艺术论》获第13届中国图书奖(丛书之一,2002年)。
7.专著《商代审美意识研究》获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2003年)。
8.苏州大学北美校友会杰出成就奖(2004年)。
9.教材《古近代西方文艺理论》获2004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10.2006年获苏州大学利苏奖教金。
11.《中国美学简史》获华东师大2011年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12.《日常生活中的美学》2012年获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奖(全国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经验交流会组委会)
13.《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2013年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