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简介:
陶国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教师,副教授。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就学于南京大学(NJU)与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UCSD)。2008年获文学博士学位。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在《文艺理论研究》、《上海大学学报》、《湖北大学学报》、《浙江社会科学》、《新疆大学学报》、《兰州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部分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获全国教育科研创新成果一等奖。主编或参编教材四部。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理论、西方文论。目前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预研究、教育部青年社科与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各一项。
主持社科基金课题: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经典文艺作品的阐释研究”。
2011年度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认同理论研究”。
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预研究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批判性文艺思想研究”。
出版或发表的主要学术成果
A,学术专著:
1.《话语实践与认同建构》,学术专著(20万字),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9.
2.《我们的话语》,学术专著(22万字),待出。
B,学术论文:
3.《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与大众文化时代的艺术生产》,见《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2年第二辑,2013.1.
4.《论“认同”的文学话语建构》,见《上海大学学报》,2013(1).
5.《论文学叙事语境中的民族认同》,见《新疆大学学报》,2013(1).
6.《论罗莎·卢森堡的革命文学观》,见《湖北大学学报》,2012(5).
7.《批判性话语理论:福柯的人文学科话语型研究》,见《文艺理论研究》,2011(6).
8. 《批判性话语理论:福柯的人文学科话语型研究》,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12(3).
9.《论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消费》,见《兰州学刊》,2012(3).
10.《视觉文化与后现代认同》,见《岁月》,2011(9).
11.《故事与认同》,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6).
12.《悲剧观》,见《语文学习》,2010(11).
13.《疯狂牧师的“焚经事件”》,见《时事报告》,2010(10).
14.《“寻根文学”与民族认同的建构》,见《新疆大学学报》,2009(5).
15.《文学的乌托邦抑或政治的乌托邦》,见《吉首大学学报》,2007(1).
16.《英加登现象学审美经验论研究》,见《新疆大学学报》2007(4).
17.《“E”时代的短信文学话语》(合作),见《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
18.《论河姆渡骨器的审美特征》,见《浙江社会科学》,2006(6).
19.《英加登艺术作品的价值论评析》,见《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5).
20.《追踪华夏美学的源头》,见《学术界》,2004(5).
C,译作:
21.《鲍德里亚与艺术》,凯尔纳著,陶国山译,见《中国美学研究》第一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6.5.
22.《艺术:事件》,艾尔雅维茨著,陶国山译,见《中国美学研究》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7.3.
D,编写教材:
24.《创作心理过程》(2.5万字),见《文艺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
25.《艺术生产与大众文化》(3万字),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7.
26.《西方文论选读》(中英文对照),副主编兼译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27.《西方现代诗学》(6万字),见《世界比较诗学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4.
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情况:
2008年4月,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中国电影与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9年7月,“新中国文论60年”暨中外文艺理论学会贵州年会,宣讲《“寻根文学”与民族认同建构》论文。
2010年6月,苏州大学“回顾与展望:三十年来文艺学跨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宣讲《翻译与文艺学学科建设》论文。
2010年10月,南京大学,“文学与形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宣讲《故事与认同》论文。
2011年11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宣讲《艺术生产:从马克思到一般》论文。
2012年8月,山东师范大学,“21世纪的文艺理论:国际视域与中国问题”,暨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济南年会,宣讲《文学与革命》论文。
2012年10月,上海大学“发展起来之后的中国城市文化矛盾”学术研讨会,宣讲《文学中的城市经验》一文。
联系方式: gstao@zhwx.ecnu.edu.cn. (email)
联系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500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邮编:2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