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媛
发布时间:2012-04-03        浏览次数:6775

凤媛,1979年生,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博士毕业,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现代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近年来主要关注民国大学文学教育研究、老舍研究、江南文化和文学研究等。独立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项目、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等。主要教授课程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进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品精读》等。

 

主要研修经历:

2010.9-2011.9年美国纽约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

2015.5-2015.6年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IASACT(亚洲文化与神学高级研修班)访问学者;

2018.3-2019.3年美国耶鲁大学Divinity School访问学者。

 

主要论文:

《基督教大学里的新文学:“五四”时期圣约翰大学的国文教育改革初探》,《文学评论》,2016.3

《一个通俗小说家如何诞生?——从圣约翰大学时期的予且说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5

《早期老舍与宝广林之关系考论——以宝广林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宗教思想为切入点》,《北京社会科学》,2017.8

《这句话说出了老舍享誉世界的原因》,《博览群书》,2017.12

《身份焦虑与老舍早期小说的宗教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9

<上海文学>的都市想象:以1990年代为中心,《文艺理论研究》,2013.9

茶馆重塑与老舍1949年后的创作》,《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9

《重读趣味:从周作人到汪曾祺》,《北京社会科学》,2012.4

《游戏与抒情:从王朔、孙甘露看90年代京沪城市书写之差异》,《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5

《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的地域文化:兼及对江南文化文学研究的一些思考》,《文艺理论研究》,2011.5

《城市化视域中的新世纪文学》,《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 2011.1

比缓慢更缓慢”——孙甘露之于90年代以来先锋小说的转型》,《上海文学》,2008.9

《城市发展视野中的京味文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早期普罗小说革命 + 恋爱模式的青春特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6

《启蒙话语遮蔽下的现代生存叙事关于〈故乡〉的一种解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 2004.2

《论老舍前期人道主义》,《民族文学研究》 2004.1

《撤退与进击试论〈檀香刑〉的叙事艺术及意义》,《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3.2

《予且早期创作与1920年代圣约翰大学的新文学气氛》,收入《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教育》(论文集),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新北京城里的老北京人:从<龙须沟><茶馆>看老舍1949年后的创作困境,《老舍与都市文化》(论文集),2012.5

《当代京味文学发展的未来展望》,《首善之区与首善文化》(论文集),2009.12

《上海城市文化传统中的江南质素初探——30年代新感觉派作家创作为例》,《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2008.11

 

主要专著:

《江南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夜深人不静——走进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主要项目:

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民国时期基督教大学的文学教育与新文学关系研究(1911-1937);

2013年上海市教育规划项目:圣约翰大学的文学教育与新文学关系研究;

2008年上海市晨光计划项目: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京沪城市书写比较研究;

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青年预研究项目:日常生活与空间生产——都市语境中的20年代鸳鸯蝴蝶派研究;

 

主要荣誉和奖项:

2008年入选上海市“晨光学者”计划;

2015年荣获中国老舍研究会首届“青年研究者奖”;

2008年荣获上海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

2017年荣获华东师范大学本科教学年度贡献奖;

2009年荣获华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

多次获得中文系“最受学生欢迎课程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