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访学总结 | 洪梦醒:我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学的日子
发布时间:2020-09-21        浏览次数:852

中文系硕士三年级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洪梦醒


我于2019年申请前往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国际文化与语言学院2020年春季学期的访学交流,我的境外研究总结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318日以前的线下学习及参加学术活动的学习成果及亲身感想,一是春假以后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转为线上学习的相关情况,以及疫情爆发期间在美国生活的感想。


在开学前,外方导师凌老师已委派她的博士研究生辛兆坤带领我熟悉校园,给我的直观感受便是校园很大,且没有边界感,没有实际的围墙来划分校园内外,而附近相当距离内的建筑和设置都有ASU的印记,甚至在公交上与你交流的陌生大叔也会告诉你,他也是ASU的校友,要珍惜在校内的学习时光。


(图1 开学前的ASU Hayden 图书馆)



(图2 校园文化纪念吉祥物——太阳魔鬼)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春季学期于113日开始,第一周为新生熟悉校园及破冰活动。第一周的新生学习主要是介绍校内学习和生活设施,包括图书馆的借阅服务,自助餐厅餐券的购买,体育馆的日常活动。学习方面,除了专业的导师外,还会配备Advisor(包括international student advisor academic advisor),主要负责包括融入文化语境,调整状态和学习、实习及找工作的指导。学习方面会及时给出选课建议,面对学生的转专业、辅修双学位或者学分修读不够等各种情况提出针对性方案,也负责与课程老师等的沟通问题。


我在美期间有遇到朋友课程被挂科,后面经过邮件来回沟通发现是期中以后的成绩老师未录入,电脑自动计算判定为不及格,后经自己及advisor的反复沟通,最终成功修改回原本成绩。后期的实习及找工作,advisor也会发校友的内推等信息。相当于承担了我们院系的前期导师和辅导员的部分工作。新生周还集中介绍了校园你可以利用的各类资源,包括跨文化交流活动,图书借阅,运动健身等各方面。新生破冰环节主要是通过各种互动游戏增进新生之间的认识,加强不同专业同学的认识,经与身边的同学沟通,本科同学后期在课堂还能遇到许多其他专业的学生,研究生可能会较少机会认识其他专业同学,因此新生破冰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后期ISSC(International Student and Scholars Center)也每周也有coffee hourshare time为不同国家的学生提供跨文化的分享与交流机会。同时ASU的中国学生会也有专门的新生活动,能够在异国他乡认识同胞,在生活学习方面都可以请教与分享,并且十分有归属感,因为有一群小伙伴能够为你答疑解惑提供很多及时的帮助。如在春节和元宵节活动现场我们也认识了一些热情的印度小哥,听听他们的不同理解。


第二周开始正式课程的学习,我旁听的有本科生的课程也有开给研究生的课程。如凌筱峤老师开设的面向全校的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ranslation, Part TwoStephen R. Bokenkamp 教授的 The Daoist Bible: Daode jing Stephen H.West 教授的 Classical Texts on Cities and Urban Culture。上课时间上与华师大的略有不同,是一门课程一周有两次课,每次一个小时十五分钟,所以一学期虽然只有十六周,但除去假期基本能有二十八次课左右。


课程最开始老师都会发一个Syllabus,陈述教学计划及考核方式(出勤+平时作业+中期+期末),第一二周学生可在明白教学内容和考核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退改选课。不同课堂上都强调了对作弊及抄袭的严肃处理方式。另外老师都有固定的office hour,或可提前邮件约时间以便咨询问题。


(图3 凌筱峤老师“文学史:宋到清”课堂,学生表演负荆请罪故事)


凌老师的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ranslation,是开给本科生的选修课,属于文化与艺术类,学生基本是理科商科或者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每次课前会有阅读文本及思考问题,课前需要完成阅读练习以检查理解状态,文本涵盖范围从宋代诗话到清代的小说,有不同朝代的文化状态简介,如Owen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有翻译后的具体文本细读,如 The monkey story in Journey to the West。上课讨论的问题侧重点会和国内教授相关主题时有不同侧重,如讨论Nezha and his father问题时对伦理关系的讨论。课堂氛围亦是十分活泼轻松,有时会分小组讨论问题,有时会邀请同学进行对话扮演以更好地揣摩文本的言外之意和人物深层心理活动。


(图4 Professor Stephen R. Bokenkamp(柏夷老师) “道教研究”课堂,讲中国的灶王爷)


Stephen R. Bokenkamp 教授的 The Daoist Bible: Daode jing,也是面向全校开设的道教文化研究课程。教授之前也来过台湾、北京等多地高校参与道教文化学术讨论,对于中国文化较为熟悉,因此课程主要是一个在中国文化语境中进一步解释道教文本、语句的过程。课程基本是一半时间教授讲解,一半时间分桌讨论,就不同的主题作pre,教授再发表针对性意见。感受比较深的地方在于,Bokenkamp老师强调课堂展示时的身体仪态,以及如何更好地向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并接受场下的提问。而在日常的学习中,Bokenkamp老师会以道德经中的重要语词或者概念展开论述,如何为道,何为圣人,以对比和区别的方式明确道德经中提出的理论。而由于部分概念较为抽象,因此教授去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解释和提问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



(图5、6 Professor Stephen H.West(奚如谷老师) “文本与城市”课堂,讲东京梦华录)


Stephen H.West教授的 Classical Texts on Cities and Urban Culture,因为是面向研究生的课程,且有很多博士旁听,因而授课方式较为不同。基本是课前几天会明确告知阅读文本范围,上课基于《东京梦华录》的文本展开,而随时会引申到Edward S.CaseyRepresenting Place: Landscape Painting and Maps中提出的城市理论。刚开始听的时候有点懵,但后面发现跟上老师思路后就会觉得很有意思,虽然大家戏称奚老师走的是意识流路线,但是听了两周下来会发现奚老师的授课重点是向大家表达他的做研究时的思路与理解角度,文本是他借助阐述的依托,但重点还是停留在方式与思路上。


奚老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俗等多方面都有了解,因而经常能幽默地引用比喻、俗语进行通俗化的解释。奚老师的课堂十分强调翻译的重要性,后面结合自己的学习我也愈发了解了老师的这一要求,在看《东京梦华录》时,有时因为是自己的文化环境笼统理解了意思就以为自己是懂得就跳过,但实际上自己重新复述一遍就会发现问题,并且在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会真实触碰到中英语境中的不同定义、分类和指向,如亭台楼阁的翻译,如曰、说、道在对话中的重复出现等等。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有些问题上我们会明白大概的意思,但是却未必是真的理解了,因此当你复述或翻译时这一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且经与老师沟通,了解到美国的汉学界翻译一般更遵循直译原则,字对字点对点,这与一直以来的美汉学界的研究道路也是较为一致的。


(图7:research talkprogramming picturestelevisuality and serial aesthetics in postwar Japan



课堂之外,很幸运的是这学期赶上了语言与文化学院公开招聘新教师,东亚文化系也有两个职位开放,因为我有幸听到了几场高质量的讲座,并借助讲座看到了院系里的大部分教授,认识了很多硕博学姐学长。


院系的招聘以research talk的形式开展,一般是博士以他的研究课题作一个小时的演讲,并接受教授和现场学生的提问,这里主要是院系的教授与博士的“切磋”,后续会有午餐会环节,博士和学生见面。这个活动持续了三四周,来参加job talk的博士研究领域也十分广泛,有研究中世纪李白诗论的,有侧重说文解字或文赋中的文论的,也有研究日本文化的。


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对于我来说十分新奇,当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job talk相当于老师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院系教授进行现场“考核”,学生也借此机会提问互动,加上午餐会这种近距离的沟通,老师如果能够顺利入职,其实也已经完成了前期与师生的沟通与熟悉。


并且讲座与提问的方式也十分直接地反映出老师的研究水平与教学风格。

有机会参与旁听的research talk 有以下几场:

113what does Tang Poetry mean to Contemporary Chinese Poets?

123Literary CreativityLimitation and the Gesture in Medieval China

211Confronting the Mystery of Writing and Culture in General as Manifestations of Cosmic Pattern

213programming picturestelevisuality and serial aesthetics in postwar Japan

219textimagemetaphor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of illness from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beyond

220exophony: world literature after monolingualism


我自己的论文方面,前往ASU交流时我已完成硕士论文的开题,题目定为《孙俍工研究》,开题时谭帆老师、王庆华老师、程华平老师及方笑一老师对这一题目都提出了很多建议和看法,我也与导师进行了沟通,主要是研究对象的时间阶段较为暧昧,从晚清到建国后,且整体研究思路如能跳出个案研究的形式会更开阔。


到美国后我也第一时间向凌老师陈述我当初选题的想法与遇到的一些困惑,老师给出了她的建议,并提议我可向院系里小说研究与中日跨文学研究的教授约个时间谈谈。


后我参加了一次跨院系组织的圆桌会议:A Connected Academics Event: Articulating Disciplinary  Expertise in the Age of Interdisciplinarity


(图8:跨院系组织的圆桌会议:A Connected Academics Event: Articulating Disciplinary  Expertise in the Age of Interdisciplinarity


主办方邀请了六位不同研究领域的教授与我们进行互动,形式也十分创新,即通过开场教授的自我及学习生涯的介绍让学生有基础的了解,再分成三组,一桌两位教授,学生可自由选择跟教授近距离提问,二十分钟师生皆换一次桌子。


这里我主要向Graduate Certificate in Literary Translation专业的Richard Newhauser教授询问了关于跨文化翻译的一些情况,因为我的选题涉及日本汉学界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翻译,和这一成果由留日学者翻译介绍回国的双向互动过程,我对老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十分好奇,在简单陈述我的一些想法后,老师告诉我,一个是对翻译行为的理解,不应该只局限在文本材料上,translate本身亦可包括沟通、传达甚至是误读的部分,更广一点来看,现在的互联网等等亦是每分每秒都在进行着翻译活动,而这一活动是需要与其他部分配合来共同完成的。另一个是对于跨文化翻译本身不应将孙俍工当做一个格外特殊的案例,这样的双向翻译行为在其他的文化之间也常有发生,可以将之放在一个更为开阔的视角或者用比较的方式关注同一时期的其他译者和翻译活动。老师的回答给我提供了较为新颖的思路。并且老师在离开会议前还特意又来跟我们这桌的学生说,如有新的问题可随时与他邮件联系,让人真的感觉到老师对学生的爱护与真情。


就这一新的想法我也与凌老师有所交流,老师建议我可以与系里的William Hedberg老师约个线上时间聊聊,Hedberg老师主要研究明治时期的日本文学,对于中国的以水浒为代表的小说也有所研究,他能给我更具针对性的解答。在凌老师的推荐下我与Hedberg老师取得了联系,因为是线上meeting,我准备了一个文档对于孙俍工的生平及翻译活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activities from Japan to China between 1920s to 1930s.What role did the abroad students/scholars play? How did it work?

(why it become popular in 1920s?

2. How to evaluate his/their translation from the text?the different level in translating, different versions

(1924 Hua Linyi translated the ‘fiction’ in A Study of Prose Fiction into 稗史, the traditional saying, but Sun used ‘小說’, the modern meaning.)

Sun insisted literal translation; add explanations  

3.In the preface of the translations, Sun held the point that Chinese scholars put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to a high level, This problem didn’t happen in Japanese sinologist.

How to think about this kind of opinion? Is it common in 1920s?

4. The meaning change gradually from Xiaoshuo to fiction/novel. What effect did the kind of textbooks (like handouts about how to write fiction) have?

5. The structure and examples of Sun’s A handout about how to write novel are similar to Perry’s book A Study of Prose Fiction. (a copy or an imitate?)

Sun appreciated specific research in different literary from, so his select of translation also followed it. He compared the different research status in Japan and China.

So he thought the reasons why he translated are: introduce the research, find a new way for Chinese scholars, introduce the scientific way.

How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influence from western and Japan?

6. Sun paid attention to how to write novels, especially the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tried to use the flashback in story, but as a reader I don’t think his novels are very good compare to novels in the same time.

Luxun(鲁迅) has an argument with Sun, Luxun thought writing good novels can’t be taught in school, but Sun insisted that it is useful for students and is a important part in education. And he did it in his teaching.

Is it a conflict for himself? For he is not a good example?  


Hedberg老师从其研究日本文学的角度对于我的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回复,并给出了一份针对性的研究书目参考,这其中正好包括Hedberg老师正在做的研究以及一些日文的研究材料。


在此基础上,我跟凌老师交流了在两位教授帮助下对于原本选题的一些新想法,与其耗费大量时间去整理孙俍工的年谱后进行个案研究,还不如选取其更有时代特点和代表性的部分进行分析,以孙的翻译成果为切入点,比较同时期的留日学者在小说理论方面的译介活动,挖掘以孙为代表的学者在中西小说理论传播,古代小说理论向现代小说理论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特点。


(图9及10:ISSC举办的中国元宵节科普活动及校园求职经)


39日至15ASU有一周的春假时间,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春假后学校正式进入线上授课阶段。作为中国学生,这里有一个感受到的变化,因为新冠早期我们已经看到了国内的很多新闻,了解到了口罩防护、保持社交距离、居家隔离及杀菌洗手等防护措施,但是当你去教室上课,只有零星几个学生戴口罩时,你依旧会感觉到个人防护与想要融入群体之间的微妙气氛。在我的身边并没有发生因为戴口罩而起冲突的事件,但与在英留学的同学交流,他们在疫情严重期间学校仍坚持线下授课,且有老师质疑戴口罩学生健康问题,仍能看出文化差异中不同的理解方式与视角。

就我个人的观察来说,我认为在美人与人沟通肢体语言面部表情与话语一样重要,人们十分看重你的微笑、眼神及肢体动作,而口罩确实阻碍了这一部分的沟通,走在路上原本一个微笑或你好可以解决的问题,现在需要多说几句。而经过与同学的沟通,在我们看来戴上口罩是对自己的保护,这一保护同时可以保护他人,但在另一部分人看来,如果你生病了,你就戴上口罩阻止病菌传播,当你是健康的,你完全没必要浪费这一医疗资源,在口罩等物资不充足的情况下,这一物资应该更倾向于提供给一线医护人员。两种观念都有可被理解的地方。而作为赴外交流的学生,我更多的感受到的是人类命运的紧密联系,地区、国家甚至是不同的陆地板块在传染病面前没有区隔,每个人每个国家都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别人负责。



(图11、12、13:网课日常及老师们的温馨提醒)


就线上授课而言,讲授的内容还是按照计划进行,但是老师对于学生的反应可能没法接受地及时,这里可能就需要老师不时地提醒与互动。而线上也让我们看到了老师们居家的一面,奚老师身后的书架,凌老师家的花花草草,博老师参与会议的海报,感觉就很生活很温暖。


而后民航局五个一计划开始,身边的同学包括我自己的机票陆续被取消,这样的情况我们谁都没有遇到过,我在这一期间学到的就是需要不断地与他人沟通,学习向他人寻求帮助。我当时面临的情况一个是抢购回国机票,一个是签证即将到期问题,机票主要是与身边即将回国的同学一起寻找官方政策,规划回国线路,询问他人经验,联系其他在外的小伙伴资源信息互相交流,而签证主要是联系了ISSCMorgan Green女士和负责中国学生的郑悦中老师,在取得凌老师的帮助下,签证有效期申请延后。


我于2020531日回国,落地广州接受隔离。结束了为期五个月的在ASU的访学交流,在学习方面了解到了不同学校的课程设置,课堂学习方式,院系之间的沟通,学生会组织的跨文化交流,在生活方面感受到了不同的饮食、购物等文化习惯,锻炼了自己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明白了学会沟通、学会寻求帮助的重要性。


时间不长不短,但是却学到了很多,看到了很多,对于这次访学机会,我十分感谢导师的推荐和外方导师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帮助,感谢院系老师的挂念与及时提醒,也十分感谢学校能够为我提供这样交流访学的平台与机会,感谢研究生院提供的支持与援助。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走出家门看看才知道世界有多大,也借此激励自己不断前进不断学习,以优秀的人为榜样,高山仰止,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