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下午,中文系2023级本科生青年学者班主任印志远老师围绕 “写本时代的《老子》及老子其人”开展讲座。
讲座开始后,印老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传世本中《老子》的四个版本,提出“思想与文献息息相关”的观点,鼓励同学们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要回归文献。而后以《老子》这本书的不同别名,引出“《老子》的名称“这一问题。印老师指出,抄本时代的文本特征是文字具有流动性、不确定性甚至不可靠性。因人工抄写,相同文本的不同版本之间会产生不小的差异,有时受抄工价值观念和个人喜好的影响,文本的关键信息与关键词还可能被篡改,诞生于抄本时代的《老子》便是如此。例如,马王堆汉墓中出土《老子》的甲、乙本中存在不同的用词,说明两个文本的抄本时代不同。
紧接着,印老师提出“《老子》的文本问题”,通过比较帛书版《老子》及传世版《老子》,结合传世本独有的避讳情况,以及帛书版与传世版关于“以古为道”还是“以今为道”的分歧,再次论证了抄本的产生与流传对于《老子》此书的影响。接下来,印老师由古及今,以中国近代学术界关于老子本人及其著作真实性的争论为切入口,讨论了《老子》中“不合时宜”的“仁义”二字,以及梁启超先生提出的“《老子》中出现了‘为时过早’的对战国时期礼仪记载”的观点,循序渐进地向同学们揭示了《老子》有后人增添、删改的可能。
最后,印老师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对老子生平的记载引入“老子其人”这个问题,通过对《史记》与《庄子》中涉及老子的内容进行比较,指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关于老子记载基本上抄录于《庄子》的著述,由于后者行文具有天马行空的独特风格和较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所以《史记》中对老子的记载亦难以考证其真伪。因此,印老师提出,我们当代对《老子》的研究,应不局限于老子个人,更应将其视为整个老子学派的集体思想结晶。
印志远老师以“写本时代的《老子》及老子其人”为切入口,向同学们传递了包容不同文献记载、正视并积极研究文献版本之间的差别以窥见不同时期价值观念流变的学科素养,带给同学们极大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