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行读中国 | 怀古揽胜访西子,返璞归真涉西溪 ——记中文学子杭州之行
发布时间:2024-01-04        浏览次数:11

      时值岁暮,节气已至大雪,而杭州之行却恰逢天朗气清、微风和煦。2023年12月8日,中文系邀请陈田珺老师开展了“行读中国”系列活动之《杭州文学与文化》讲座,为学生介绍杭州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书写,了解古人眼中的杭州,感受历史悠久的杭州。12月9日,中文系及国际教育中心组织国际学生开展“行读中国”系列活动,在留学生班主任金延伟、专业教师朱学斌老师的带领下,中文系师生一行24人前往杭州进行文化考察。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素来有“东南名郡”之称的杭州,在古今文人墨客笔下摇曳生姿,实属自然与人文风光相映之宝地。距今约五千年前此处已有良渚文化透露出熹微的文明曙光,此后秦汉于此建制,经隋代开凿运河,唐宋以来更是取得经济文化的长足发展。值宋室南渡建临安府,杭州得以迎来“人烟稠密、户口浩繁”“四方士民商贾辐辏”的鼎盛之期,传为后世美谈。而西湖之于杭州,就好比是她含情脉脉的双眸,是美人脸上最灵动传神的一笔。

      杭州之行正是从西湖开始,下车后同学们踩着树梢间洒落的细碎光影,悠然走到了乘坐游船的渡口处。等船缓缓开动起来,西湖美景也愈发生动的跃入眼帘。清风如酒,波纹如绫,满湖碧波荡漾着天光云影。遥想当年,张岱乘小舟一芥往湖心亭观雪,但见雾凇沆砀、上下一白;而今值此暖冬十二月,只见环湖的三面群山层林尽染、树树秋色,明黄、茶褐泼洒在湛蓝的天幕上,倒也别有番情致。

       随着游船的行进,我们最先见到了雄劲古拙的雷峰塔,铜制的金顶在阳光下熠熠闪烁,不知这承袭老塔而建的新塔是否还缠绕着白娘子对尘世的牵挂?待游船行至湖心深水区,终于得见被印刷在一元纸币背面三潭映月的真身,浑圆的石制小塔精巧玲珑,塔身被岁月侵蚀出斑驳的痕迹,见证了西湖疏浚的历史成就。

      一路向北而行,保俶塔窈窕的倩影在宝石山上若隐若现,与雷峰塔南北对望,似是在共话自五代吴越国时期以来的世事沧桑。行将上岸前,最后途径西泠桥边的苏小小墓,只见六角攒尖顶亭覆在一方墓碑上,点缀在湖光山色间,只是那“歌声引回波,舞衣散秋影”的芳魂已消失于烟尘中。船上所见虽不过西湖十之一二,大家亦已惊叹于其景致之秀美蕴藉,登岸时只觉目酣神醉、流连忘返。

      下午一行人来到了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只觉此处风景与西湖迥异。正如现代诗人王国益曾在诗中将西湖与西溪对比的那样,“尔为琢雕美,吾独野幽仪”,西溪湿地最大的特点便是闲、野、静。我们乘游船穿行在江南特有的蛛网状河道中,水畔不时能看到栖息在草丛间的水鸟与野鸭。岸边的柳树、竹林与柿树据说是原居于此地的渔民、养蚕人所植,其树荫半遮河面,摇落下各色的秋叶。此季节正值芦花盛放,那拂尘般的花枝在微风中簌簌摇颤,团团絮絮,如烟似雾,飞若轻雪,为此景更添一抹野趣。

      及至登岸,我们来到湿地中一处青砖黛瓦的建筑群中,此处游人如织、商铺栉比,烟火气渐旺。石板路的街巷上则摆满了小摊,随处可见檐下挂着火红的灯笼,写有店名的旗子在风中招摇。有的摊点上陈列着黄澄澄的柿子,散发出丝丝甜香;有的架子上挂满了风干的熏肉、板鸭,已有准备过年的富足景象;有的箩筐里则晒满小鱼干,想必是水乡特色……此地风土人文实在令人倍感亲切,可借此一窥农业社会时期鱼米之乡富饶而忙碌的生活景象。

回程时分天色渐暗,而晚霞愈发艳丽,似是要留人止步。望着车窗外流动的暮色,白日所见景象栩栩如生,如在目前。见过了西子湖那承载着历史典故的秀丽风景,好比是听了一曲典雅华美的宋代曲词;而西溪那幽深的杂木林与桃花源般的村落,则可被视作一支用吴侬软语唱成的质朴民歌。

      “二更水鸟不知宿,还向望湖亭上飞”,这趟杭州之行,既能让师生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阳春白雪之美,又补充了西湖所不具备的民俗文化之趣,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体验。中文系将继续携手国际教育中心开展“行读中国”系列活动,带领中文学子感受中国韵味,体味中国文化。




撰文 | 吴彤

摄影 | 朱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