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2022.10.26
10月26日14:00,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赵月枝老师以腾讯会议的方式,进行了题为《网络时代与中国故事:历史感、斗争感与对象感》的精彩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是北山讲堂“网络文化与文学”系列讲座的第一场,讲座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赵老师阐述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背景。首先,赵老师介绍了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概念,指出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的两个立场,其一是世界历史是不同文化在特定条件下互鉴互构,进而形成整体性人类文明进程,其二是资本主义作为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个世界性体系的生产、扩张、危机,与对它的批判、超越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发展、胜利、挫折和再努力的历史过程。
其次,赵老师讲述了发展视野下的“网络时代”与“中国故事”,美国传播学者迈切斯尼认为,数字转型可能构成人类历史的第四次传播大转型。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故事”具有双重含义,即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发展,和有关这一发展的叙事。“网络时代”和“中国故事”交集的起点关键是197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危机和国际共产运动的分化,赵老师从“对外”和“对内”两个方向分析了197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危机,聚焦“尼克松访华”这一历史事件,围绕“尼克松访问中国”、“美元与黄金脱钩”与“技术服务于全球资本全球化过程”三点进行论述。赵老师回顾了有关互联网历史的叙述,指出中美建交由中国主动,但媒体叙事往往相反。在此之上,赵老师分析了今天的时代背景,今天需要的是“社会主义传播主体”,即网络时代的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部分,赵老师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命题,提出讲述主体需要历史感、斗争感与对象感。首先,赵老师介绍了历史感的来源,提出三种历史感需要的视角,即受压迫者的视角、互构的视角与实践者的视角。其次,赵老师指出“斗争”并非可躲避和可怕的词汇,要讲好中国故事,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的传播主体,就需要与帝国主义斗争、与反共与冷战意识形态及其跨国跨文化表达斗争、与种族主义斗争、与自己内心深处的精英主义与精致利己主义的斗争。再次,赵老师认为讲述主体需要具有对象感,需要以国际视野对接受对象定位,把握非西方国家声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及其与西方主导声音的关系。最后,赵老师强调,网络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罗岗老师就赵老师的讲述阐明了他的感受,指出研究者需要把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加入研究中,讲出中国故事不仅是在传播中打造中国形象,而且是打破西方一整套知识话语体系的关键,讲中国故事的出发点是改造世界的结构。同学们踊跃提问,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挑战不平等传播秩序类似运动、第四次传播转型等多个方面提出问题,赵老师悉心解答,在场师生纷纷表示收获良多。
主讲人简介
赵月枝,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研究领域涉及新闻传播理论、跨文化传播政治经济学、东西方关系与城乡关系视野下的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等。出版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 Communication in China,《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中国新闻传播学访谈录》等多部中英文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