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成为研究生|研究生代表俞露同学发言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也很有可能是最后一次作为新生代表发言,所以非常感谢大家能给我这个机会。
准备发言时,我特意上网参考了下别人的演讲稿。发现很多本科新生在入学演讲时,都会一上来先问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但硕士新生却鲜少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读研。我想,这是因为,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
本科入学时,我们还是天真懵懂的少年,很多人读大学只是因为...因为大家都读大学。所以,在本科阶段,自问为什么要读大学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必须反反复复地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兴趣,挖掘自己的潜能,试图去找到人生的价值所在。
但是读研,可以说是我们成年后第一次自主决定的重要选择。之所以毕业后没直接工作或者去做其他的事情,而是选择继续读研,我相信,在座的每位研究生新生,心里早有各自的理由。
读研的目的有的是比较功利的,比如为了硕士文凭,有的则是比较纯粹的,比如为了继续学习,提升自己,为了成为老师、学者、作家,完成梦想,还有的可能是为了逃避现实,多在象牙塔里躲一会儿。读研的目的往往不是单一的,多重考量下,我们才做出了这个选择。
不过,我猜想,来中文系读研的人,可能还是多了些精神上的追求和理想主义,少了些功利心,不然为何要选择,这个在前不久,刚刚荣登2018年毕业生薪酬排行榜top5的专业呢?当然,是倒数的。
我们在本科的时候,曾捧着砖头一样厚的哲学天书心生绝望;曾挑灯夜读,与没有句读、竖排繁体、蝇头小字的影印古籍作斗争;曾面对毫无进展的论文,急得把指甲都啃光了;曾为了翻阅某一种稀有的文献,跑遍整个上海的图书馆......现在回忆起这些,还是会心有余悸。但我们还是来了,义无反顾地再次跳进研究生这个大坑。
原来,每当一篇花了心血的论文修改完成,我们都会像看着自己孩子诞生一般满足;每当听到、看到华师中文历代学者的成就和风采,我们都会一边自惭形秽,一边心向往之;每当我们听了一节好课,读了一本好书,看到一个好的观点,都会像打通任督二脉一般神清气爽。我们惊讶地发现,为了学术而秃头,我们竟甘之如饴。
四年的本科生活,让我们的外表从小鲜肉变得油腻。但不变的,还是那颗不断追求知识和精神富足的赤子之心,我们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所以痛并快乐着。
只是,尽管此刻我们的内心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但一些现实的压力总是会在无形间摧残着我们的意志警醒着我们。在我们寒窗苦读的三年,以前的同窗可能已经踏入工作岗位,积累了三年的工作经验,而等我们终于学成出山,年龄更大的我们似乎还要面对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在座的本科新生,或许怪我过分现实,不过我相信,同一届的研究生,却或多或少总有些相同体会。我们的年龄被要求要更成熟、更世故,何况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好像已经学不会,如何才能不用眼睛盯着别人生活,如何才能不被现实裹挟着前进。因此,在这三年,我们一定会有痛苦、有迷茫,会反反复复无数次地质疑自己的选择:我为什么要读研?
这时,请你改变一下自己的语气,把“我为什么要读研”,变成最开始的那个问题“我,为什么要读研”,回忆此刻你内心的澎湃、对未来的憧憬与对梦想的执着。金钱、名誉、他人的眼光......你从来不曾为那些东西而来,所以也千万不要因为那些东西而放弃。
比起一瞬间的下定决心,更难做到的永远是坚持二字。如果说,本科阶段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去寻找人生的方向,那么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则是学会坚持。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可是在这个快餐式的社会,花三年时间安心学习,沉淀自己,也不算太容易。我们可以给自己设定一些小目标,每天坚持读几小时的书,充实自己的精神;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增强自己的体魄;每天坚持练笔,哪怕只是写一些琐碎的小事;坚持参加读书会,坚持研究一个你感兴趣的问题......渐渐地,我们把坚持刻印进人生,从三年,到或许还有的博士四年,最后,是一辈子。
也许,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确实是有很多捷径可走的,但是,要获得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的那份精神满足,只有靠多一份坚持,多一份忍耐,多一份等待。哪怕最终不能得到对等的回报,我们仍要记得,我们是因为热爱才坚持,而非其他的。
我的本科也是在华师中文读的,这里,没有地铁,没有太多好吃的外卖,学校旁边总是尘土飞扬,那时,我们每天嘴里念叨的就是要进城,要离开这闵大荒。现在,我捂着被打肿的脸告诉大家,我,又回来了!这里的土地是贫瘠的,但也是肥沃的,我想和大家一起,坚持不懈地努力,在这里开垦出属于自己的精神财富。
我的发言结束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