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讲座回顾 | 周兴陆:叔本华哲学的东方元素与王国维诗学的建构性
发布时间:2022-10-17        浏览次数:32

主题:叔本华哲学的东方元素与王国维诗学的建构性

主讲:周兴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

主持:赵厚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

时间:2022年9月27日(星期二)19:00

地点:线上方式-腾讯会议

主办: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王元化学馆


+

+

内容回顾


2022年9月27日下午7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兴陆老师以腾讯会议的方式,作了题为《叔本华哲学的东方元素与王国维诗学的建构性》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中国文论的守正出新”系列讲座的第八讲,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赵厚均教授主持,校内外200多位师生在线聆听。



      讲座伊始,周老师首先介绍了目前学界对以《人间词话》“境界”说为核心的王国维诗学的两种认识:一种认为《人间词话》的理论基石一直是在中国的大地上,一种认为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德国美学的中国变体。周老师指出,这两种认识都有其不完善之处。借鉴国外叔本华研究的最新成果,从叔本华与东方哲学的关系入手,进而考察王国维诗学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关系,会有不一样的看法。




      本场讲座的主体共分为两个部分:一、叔本华哲学对东方文化的融会,及其与中国思想的内在同源性;二、在叔本华哲学的启发下,王国维对中国隐而未彰的诗学传统的理论建构。

      讲座的第一部分,周老师首先介绍了叔本华与友人的书信、书籍《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一版自序等文献,展现了其对印度学、佛学的接受;还引缪钺先生、爱德华·孔兹、布莱恩·麦基等学者的观点,进一步证明叔本华“近承康德,远绍柏拉图,旁搜于印度佛说”的思想来源。接着,周老师重点介绍了瑞士著名的佛学研究者乌尔斯·艾普 (Urs App)关于叔本华思想来源的研究成果。从1990年代开始,艾普就开始研究法兰克福图书馆的叔本华档案,查阅了叔本华的文献借阅、批注《奥义书》等、听课笔记、手稿等大量不为人知的第一手文献,以确凿详实的文献论证了叔本华早年对印度学、佛学和中国学的接受,确证了叔本华哲学与东方文化内在的、直接的联系,而且把这种联系确定在叔本华早年读书时期。借助艾普的考索,周老师指出:叔本华哲学不是单纯的欧洲德国传统,而是东西方哲学的融汇,既继承了西方自笛卡尔、休谟、康德以来的经验主义理性主义传统,又吸纳了印度吠檀多的亲证梵而达梵我如一和中国佛学的唯识无我、涅槃而解脱等思想,是东西文化会通的结晶。在此基础上,周老师认为:正是因为叔本华哲学蕴含着浓郁的东方文化内质,特别是印度哲学和中国佛学元素,王国维读叔本华著作,才有“惬理会心之感”。

      讲座的第二部分,周老师主要论及王国维对叔本华哲学的接受。周老师指出,王国维“境界”诸种概念,实际上是借助叔本华哲学美学,对中国受佛学思想影响而产生的“理感”和“尚意”诗学传统的接续。譬如其所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句话的重点在二“真”字。这“真”,既渊源于黄庭坚“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若以世眼观,无真不俗的“真”,也融入了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即从“欲望主体”上升为“纯粹主体”获得了“明亮的世界眼”而观审对象,静观人生和宇宙的实相,将之呈现于诗词。摆脱欲望的挟制的纯粹主体(“真感情”)审美观照外物,洞见人生和宇宙的实相(“真景物”)并能将之真切不隔地呈现出来,就是境界。因此,王国维诗学思想中所谓“融入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主要指的不是源自欧洲的哲学传统,反而仍旧是来自于东方吠檀多和佛学思想。

      最后,周老师对整场讲座的主题进行总结:叔本华是西洋第一位把佛学的思想融化在他的系统里的哲学家,他的哲学里蕴含着来自印度和中国的东方元素,与中国传统的“理感”“尚意诗学”存在着理论上的同源性。站在近代中西交汇点上、主张“学无中西,学无新旧”的王国维,在叔本华哲学美学思想的启发下,激活了中国古代遭到抑制的“理感”“尚意诗学”传统,提出他的“境界”说,强调主体的精神超越性,主体摆脱世俗的羁绊,静观人生和宇宙的实相而呈现于文字;即使抒写悲欢离合、羁旅行役的常人之感,也须透过具体的个象而进入人生和宇宙的实相,使读者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这种“境界”理论既得益于叔本华美学理论的启迪,又秉承了中国传统的诗学脉络,是融汇中西的近代诗学建构。



      讲座最后,同学们踊跃提问,从王国维与尼采的关系、批校本研究、唯识学对诗学的影响等多个方面提出问题,与周老师进行探讨、交流,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

+

主讲简介


      周兴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著有《中国文论通史》《文心雕龙精读》等专著。开设“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