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
中文系总体培养方案
发布时间:2012-11-21        浏览次数:2996

    合理系统的培养方案是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造就高素质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保障。制订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彰显中文学科的特色,以培养专业素质为本,全面发展学生,实现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方案分基地班培养方案和师范班培养方案。基地班培养方案的学业总学分为156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52分,占33.3%;学科基础课程14学分,占9.0%;专业教育课程90分,占57.7%。师范班培养方案中,学业总学分同样是156学分,但课程类型和结构略有不同,其中通识教育平台课程52学分,占33.3%;学科基础平台课程29学分,占18.6%;专业核心课程54学分,占34.6%;教师教育课程21学分,占13.5%。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体现出如下特色:

    (一)坚持培养的节奏原则,有梯度地安排四年课程。

    本科四年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方案遵循了由易到难,由知到行,由完善知识构成到提升综合能力的规律。基地班培养方案中,总学分156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52个学分,学科基础课程中的8个学分,专业必修课中的52个学分,均在大一、大二阶段完成,这些课程侧重专业基础的夯实和专业视野的拓展。而大三、大四侧重专业实践能力的训练与提升,以及专业理论的拓宽与深化,所以大量的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必修课中的学年论文写作、毕业论文写作、专业实习等安排在这一阶段。师范班培养方案中,总学分同样是156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中的44个学分,学科基础课程中的31个学分,专业必修课中的23个学分,必须在大一和大二完成。大量的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必修课中的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放在大三和第四阶段。

    (二)坚持培养的协调原则,合理搭配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

    这一原则表现为专业基础、专业能力、专业理论和综合人文素养共同发展。基地班培养方案中,通识教育课程52个学分,注重各种技能如计算机技能、外语应用能力等的提升。学科基础课程14个学分(中国文化专题、西方哲学史(上下)、形式逻辑、中文工具书、历史文献学方法与训练、中国制度史),以融合文史哲学科特色为目的,全面培育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专业教育课程90学分,以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和提升专业素养为目的。 师范班培养方案中不同的是,减少了学科基础课程中的西方哲学史(上下)、中文工具书、历史文献学方法与训练、中国制度史等课程,增加了教育研究与拓展教师素质系列课程:语文课程与专题训练、治学方法、书法鉴赏与教育、语文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分析。减少了专业教育课程36学分,增添了教师教育课程21学分和学科基础平台课程15学分。这一调整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作为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三)坚持培养的融合原则,合理设置中文经典研读课程和西方理论研究课程。

    强化中文人文经典原著研读课程,厚植人文基础,是我们中文系长期摸索出来的教学理念。中文人文经典著作集中体现了中国文明与智慧,是中国人文精神的血脉所在。中文系共开设中文人文经典原著研读课程10门,其中《论语》导读、《诗经》导读、《庄子》导读、《史记》导读、《昭明文选》导读为专业限制选修课程;《说文解字》导读、《文心雕龙》导读、《沧浪诗话》讲读、《西游记》研究、《红楼梦》研究为专业任意选修课程。同时,重视西方文学与理论课程的开设,其中专业选修课西方文学研究属于文学主题学研究,俄罗斯文学研究属于国别文学研究;专业选修课文学人类学批评、认知语言学、后现代理论文本英文精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经典导读、马克思文论研究等7门课程侧重西方语言学理论和文学理论的研究,以开拓学生的理论视野,提升研究能力。再者,专业选修课中日语言文学关系、中外绘画欣赏、王元化与中外文学等3门课程,属于跨语境、跨文化的研究型课程,融合中西文化,有利于培育综合的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