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华东师大中文系2022年开学典礼|研究生新生代表沈可轶发言
发布时间:2022-09-09        浏览次数:269

为何“钟”文,中文何为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202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沈可轶,至此发言,心有戚戚亦心中惶惶。有所触动是因为四年后的今天我再一次以新生的身份来到这里,确实百感交集;深感惶恐则是因为,我们虽然此刻有幸相聚,人生履历到底大有不同,我无以知晓各位此刻的感受,更不敢说自己可以“代表”全体2022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但非常感激能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聊述心中所思。

    在演讲的最开始,我其实想先问一问大家,选择了中文系的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自己以后会去做什么?

    这不是一个设问,而是一个在我心底埋藏了很久的疑问。硕士阶段处于本科和博士之间,走在我们身后的学弟学妹们带着实现夙愿的壮志与信心奔赴而来,走在我们前面的师兄师姐怀揣浸润学术的笃志与恒心大步而去。如果说前者在用质朴的实践和选择回答自己何以钟情于文学文字,后者已用深远的目标和探索证明着自己所学的中文专业之于学术、之于社会、之于人生的终极奥义,那么我们呢?现在的我们,对文学怀有的温情和敬意是否比本科时的自己更浓厚一些,是否也正像我们的前辈一样笃信脚下的路,觉得眼前的未来是清晰而令人期待的?

    毕业季,我短暂地离开校园,于此同时,我的同龄人已经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我们聊天的话题不是杜甫、鲁迅、马尔克斯和巴赫金,而是房价、绩效和股票。我必须要承认,每当这个时候,我心里也会有一瞬间的恍惚和迷茫,会忍不住去想,我坚持来读研,到底有没有意义,中文系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

   本科的时候老师们常说中文的用处在于“无用之用”,我有所意会但不得甚解,前些日子读到周国平的《敢于孤独的勇气》,又觉得有些启发:世上有味之事多无用,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如果要我诠释这种“无用之用”,我想说,中文系带给我们的,是丰沛的精神获得所给予的对抗生存压力的勇气和接纳世界的胸怀。读过杜诗,知苍生苦,我们会知道人作为个体的人,极致的隐痛是“动如参与商”,而人作为社会的人,最强烈的沉痛是“国破山河在”;读过鲁迅,见众生相,我们会理解“横眉冷对千夫指”这般金刚怒目式的不屈,还有“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样菩萨低眉式的恻隐;回到奥雷里亚诺的马孔多,走进拉伯雷笔下纯粹的、消除权威的、狂欢化的世界,我们在纷繁中找到哲思的起点,在沉浸时获得透彻的欢愉,通过虚构抵达真实,借助文艺认清生活。而即将钻研古文字、语言学的同学们,我想你们会在六书、音韵中获得独特的灵感,从而触碰到中华文明中赓续了千年的语言文字之脉,为之振奋,也为之慨叹。

   成为研究生,我们手上已经握住了叩开学术之门的敲门砖,因而感悟与遐想是远远不够的,所幸未来三年有众多良师相伴,让我们在“亲承音旨”之时逐渐习得如何严谨地质疑、思考与分析,锻炼问题意识,磨炼学术思维;也幸有志同道合的同窗相伴,或许这条路并不平坦,但一路上我们都不孤单。

   至此,我想我已经对“为何‘钟’文”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最后我想回到“中文何为”的问题上来。或许有人会质疑,一直身处校园的象牙塔,学的又是中文专业,出来是不是会变成“不接地气”、不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我们是在象牙塔中深造,并非在象牙塔中封闭,中文学科作为积累性学科,其特性要求我们静心钻研,但从来都没有要求我们活成“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样子。正如古时的读书人不可一味沉耽于典籍,手捧断烂朝报寻章摘句,一位工部鸿儒不能自恃博学,不谙营造法式之勾股,一方县官不能自以通达科考,不知稼穑青黄之时令。专业唯有应用才能激发活力,中文系本身绝不会剥夺我们的社会属性,反而能够涵养我们看待社会的眼光,更不会成为“不接地气”的理由。我们不必拘泥于他人的想法,更无需给自己设限,学者或教师,公务员或作家,还有千千万万的选择,我们可以做到任何我们想做的事,成为任何我们想要成为的人。

   胡晓明老师曾有一篇文章谈论过志业、事业与职业之别,说“志业发于内心,高于事业,高于功名”,在此愿与各位同学共勉:希望我们能将所学、所经营的一切视作崇高的志业,在求学的过程中领会到真正的幸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