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讲座回顾丨李元:我们都是马戏团:故事、人物、情绪和表演
发布时间:2023-11-08        浏览次数:10

讲座主题我们都是马戏团:故事、人物、情绪和表演

主讲人李元

小说作家,《萌芽》杂志社编辑、编剧

主持人顾文艳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2023级创意写作专业青年学者班主任

讲座时间11月3日 周五下午14:00

讲座地点闵行校区中文系4430报告厅

 

 

 

主讲人简介李元,小说作者,《萌芽》杂志社编辑,编剧。小说散见于《收获》《上海文学》《山花》《萌芽》等,出版小说集《谈恋爱之前谈什么》、《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养只狗》。曾在挪威、英国、中国为年轻人制作戏剧工作坊。

讲座内容回顾2023年11月3日,《萌芽》杂志社编辑、小说作者兼编剧李元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展讲座,主题为“我们都是马戏团:故事、人物、情绪和表演”。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2023级创意写作专业青年学者班主任顾文艳主持。

李元老师以文学为职业,既是作家又是编辑,在这次创意写作班主任活动课上,顾文艳老师邀请她为创意写作专业的同学们谈谈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启示,以及从行业角度聊聊小说投稿与选择的运行。

讲座开始,李元老师以英格玛·伯格曼同名文集《我们都是马戏团》作引,谈及近现代与当代社会小说与电影创作的顺位颠倒,就小说影视化热潮风靡、影响作者写作方式与心态的现状,面向各位青年写作者抛出问句:写小说的目的是什么?小说应当怎样写?李元老师指出,将电影剧本写作的方式用于小说写作可能会使写作者较为轻松,但一味放弃小说的复杂性,转而单一地追求其画面感或流畅度,则丢掉了小说本人的迷人之处。

围绕这个问题,李元老师从“故事”、“人物”、“情绪”、“表演”四方面入手,结合自身写作经验对各位写作者进行启示。人有讲故事的本能,阐述的方式因人而异,每个方式的实现途径也有所不同。作为小说作者,个人的记忆与情感无疑是重要的,但隐藏在生活中的神秘与疑惑通过平铺直叙的讲述将会变得索然无味。读者更为在意切实的内容,爱好通过新奇事件开拓视野,或通过阅读引发激荡的心理波动。李元老师以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大开眼戒》与阿瑟·施尼茨勒的小说《梦的故事》为例,谈及小说写作在收集素材到成为故事间会发生怎样的变动。结合自身在剧本创作学习过程中的写作经验,李元老师建议作为小说的新的初学者,可以从短的故事入手,锻炼自我将一个故事完整写作的能力。作者需要将自身语言训练到极为简洁而有力量的状态。小说不会像新闻一样事无巨细给出环节性的内容,小说往往做到的是提出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小说写作是写作者将自己曝光在读者面前,以故事作为充当媒介的镜子,其所激发的共情、引起的关注最为重要。

接着,李元老师继续深入与同学们探讨,在故事有大致雏形后,需要设计人物,给TA“找麻烦”,即防止角色长期处于一成不变的环境中致使故事变得无趣,而是将其引入一个焦灼的环境中观察其与环境间产生的化学反应。在设计人物时,我们需要详细地创造细节,让人物在所塑造的环境中跳出作者掌控,自主选择命运。结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挪威剧作家约恩·福瑟的剧作《一个夏日》,李元老师提示各位写作者,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需要找到故事的核心所在,以合适的方式处理,而非刻意营造戏剧性。在讲座上,李元老师以即兴写作的方式和同学们互动进行交流分享,启示大家更好创造人物的方法。

最后,李元老师指出,我们既要注重个人的情绪,更要注重人物情绪刻画的起伏变化。谈及小说创作者与戏剧演员的区别,李元老师将话题引回最初。写小说的目的不是为了演出,而是要将自己和人物分开,双方均作为独立个体存在,塑造好的故事。自身特质倾注于作品中的平衡与取舍没有正确答案,需要在自我的写作中找到节奏。顾文艳老师进而补充,练笔是需要强调的,短小的甚至只有几百字的故事以后都可能会成为石块堆砌至更大的墙面中,或在潜意识里留下痕迹,对未来的写作产生深远影响。

讲座结尾,李元老师和大家谈论了《萌芽》杂志的投稿相关话题。就杂志投稿要求中的“自由间接体”、故事叙事方式呈现的最终观感等问题,多位同学与李元老师展开了问答与讨论。讲座以伯格曼文集中的话结束,也表达了李元老师对各位写作者们的殷切鼓励:

“魔术师发话了,各位看官,这就是魔术发生的匣子……各位操练起来吧!”


主办 |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撰稿 | 陈子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