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讲座回顾 | 陈广宏:“兴趣”的诗学意涵及其话语承变
发布时间:2023-11-07        浏览次数:10

讲座主题陈广宏:“兴趣”的诗学意涵及其话语承变

主讲人陈广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所长)

主持人赵厚均(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讲座时间2023 年11月1日 15:00-17:00

讲座地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4108室腾讯会议

 

主讲人简介陈广宏,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明诗话新编”首席专家,兼任中国明代文学学会(筹)副会长等。长期从事中国近世文学研究及明代古籍整理研究。著有《竟陵派研究》《闽诗传统的生成》《中国文学史之成立》《文本、史案与实证:明代文学文献考论》《文学史的文化叙事》《钟惺年谱》等,编校有《陈继儒全集》《日本所藏稀见明人别集汇刊(第一辑)》《日本所藏稀见明人诗文总集汇刊(第一辑)》《日本所编明人诗文选集汇刊•明代卷》《日本所编明人诗文选集综录》《明人诗话要籍汇编》《稀见明人文话二十种》《稀见明人诗话十六种》等。曾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等多个奖项。

 

 

 

讲座内容回顾2023 年11月1日下午三点,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所长陈广宏教授于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楼4108室,作了题为《“兴趣”的诗学意涵及其话语承变》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主办的“中国文论的守正出新”系列讲座第十七讲,也是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第52场知名学者学术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赵厚均教授主持。线上线下共有100多名师生聆听。

讲座伊始,陈老师首先回顾了今年十月份在香港岭南大学举办的一场学术研讨会,在这场研讨会上,多位与会学者就中国文论中意境、文气、兴趣、虚实、风格、情境、格律等术语或范畴进行探究,展现了中国文论各个看似独立的范畴背后,纵横交错、相互关联的文学、思想乃至文化网络。这启发陈老师进一步思考:如何能够更好地使用这样的术语范畴,通过对概念历时性与共时性两方面的还原与把握,纲举目张地掌握中国文论的体系性的东西。在这个思考的基础上,陈老师开始了今天的讲座。

本场讲座的主体共分为三个部分:一、考辨源流:“兴”与“趣”的字义及“兴趣”生成;二、诗学与佛教视域下的“兴趣”;三、余音袅袅:元明清的“兴趣”衍变。

讲座的第一部分,陈老师首先指示大家,“兴”与“趣”在结合构成“兴趣”一词之前,二字的含义均存在着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两字所拥有的含义及特点,成为“兴趣”这一范畴的潜在基因。因此,想要把握“兴趣”,首先要分别厘清“兴”与“趣”。接着,陈老师从先秦开始,为我们进行了细致的文献梳理,展现了“兴”与“趣”彼此独立又互相靠近的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陈老师指出:在感物至情方面,也即在表现人被外物所激发唤起并产生心物契合的感觉上,“兴”与“趣”具有某种同质性,这种同质性是它们得以组合成词的基础。与此同时,陈老师还注意到,在很多文本中,“兴”与“趣”具有一定程度的异质性,例如李白的“兴在趣方逸,欢馀情未终”。这一异质性则使“兴”与“趣”又呈现出相互界定和补充的面向,使“兴趣”一词由此具有了并列之外的互补结构。

讲座的第二部分,陈老师分别从严羽《沧浪诗话》的诗学系统和“以禅喻诗”的禅宗佛教系统两方面着眼,对严羽的“兴趣说”进行了细致分析。在诗学体系上考察“兴趣”的一体三用——同时兼有诗人性情、诗歌形象与诗法三个方面的内容;在禅宗佛教体系上考察由魏晋诸公到唐宋佛教思想的一大转关,从谢灵运、宗炳等到王昌龄、司空图、皎然及严羽,是一个“悟之不可得”转向“悟之可得”的过程,并由此生发出“兴趣”的“妙悟”意旨,并对其思想深层的结构性特征进行考辨。

讲座的第三部分,陈老师对元明清的“兴趣”接受脉络进行梳理。重点辨析了“兴趣”在“格调”“性灵”“神韵”三家的不同阐释路径,为我们铺展出一幅有趣复杂的范畴网络,并启发我们对诗学中的“南辕北辙”与“殊途同归”现象进行探索和思考。

       讲座最后,赵厚均老师与徐俪成老师分别就佛教思想与文学批评的关系,诗学路径与诗学目标的离合异同等相关问题与陈老师进行交流对话。同学们踊跃提问,从“兴趣”范畴的变与常、妙悟与透彻之悟、诗学范畴的梳理与考辨等多个方面提出问题,与陈老师进行探讨、交流。在场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收获良多。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本场讲座圆满落下帷幕。


主办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供稿 | 袁子墨